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2|回复: 1

福建厦门走出的第一位引水员谢水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6 22: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0-7 14:57 编辑
/ C- P6 S2 F# h- z& j' k9 i' Y; `  T* h  W+ [
福建厦门走出的第一位引水员谢水胜0 y% J, Z% x7 n, p# D8 c9 N
来源:中国引航协会
+ h9 f0 b9 G; i% X* ?8 r7 p% K! A; n4 @
  谢水胜,厦门人,生于1899年,自幼生活在鼓浪屿,父亲也是从事海洋工作。他从9岁起,几乎每天都要跟随父亲出海巡视灯塔,再加上后来他担任多年的“大北”轮船长,对厦门港航道和水文环境都了然于心。
" a2 S0 p: t' Q" Y; |/ ~  抗战胜利后,他开始从事引航工作,但最终是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才获得正式引水员资格。谢水胜于1955年去世。
; T' W- A  K( A, d$ ]4 U& ]  解放前,厦门诞生了第一位中国籍引水员谢水胜。谢家后裔在鼓浪屿发现了谢水胜的相关遗物,从而勾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厦门人为胜任本港引水工作而进行奋争;当年中共地下党伸出援手,帮助谢水胜成为正式引水员,并结下深厚情谊。随着谢家后人的披露和本报记者的深入采访,厦门第一位引水员的素描渐渐清晰起来。
1 K$ u; w6 [( H8 D' ?4 `5 \4 w+ Y* z& m, I2 |( |
  谢水胜的引水员证书
$ R5 t" }- k: E6 G4 I  C xie035.jpg 7 K# \$ Y% |" h+ h
  谢水胜的照片
  y. m1 b' S, N9 L$ k- ^ xie135.jpg % L$ X/ o" s! e" @8 ~
  谢水胜儿子谢绵聪,向记者讲述父亲的相关故事' g; m% Y. ?0 O
xie235.jpg
: c1 e7 Q( W. W3 b# E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厦门港,当时入港外轮多由外籍引水员引航
, d2 F% Z( f% r% Q; Q xie335.jpg & D  t! `4 w, C: @) G
  一.锚钩锚,轰动鹭江道
% F! c: r$ n# Q6 j  接受采访的是谢水胜的儿子谢绵聪,他表示,引水员又称为引航员、领港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当外国船舶进入本国港口时,由本国引水员引航成为一个国家海上主权的象征。可是,历史上厦门海关控制权被外国人所操纵,引水员一直由外国人担任。3 J' g( V: J# c" x
  谢绵聪说,父亲从事引水员工作,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间。抗战爆发后,日寇占领厦门,原来的外国引水员悉数撤走。抗战胜利后,厦门海关控制权仍被英国、挪威等国把持,引水员一职一度空缺。海关临时聘请的外籍引水员,在为一艘英国货轮引航时,差点让轮船冲上沙坡尾沙滩!船长下令紧急抛锚。但由于船体冲力太大,抛锚后铁链断裂,锚头沉入江底。船方聘请工人打捞失踪的锚头,折腾了近十日,依然毫无进展。; o" @" g9 Z$ r! _" P, }
  这时有人提出,“找谢水胜解决!”原来谢水胜生长在航海家庭,曾担任“大北”轮船长,十分熟悉厦门的航道。于是,海关的工作人员找到谢水胜寻求帮助。谢水胜仔细询问了断锚的时间和地点,心中默默计算着潮汛,登上一艘交通艇出发了。船行至落锚地带绕行了三圈,这时,岸上观者如堵,只听谢水胜一声令下:“抛锚!”船上的锚沉入海底。不一会儿,他又喊到:“起锚!”只见交通艇的锚钩着那只断沉海底的锚缓缓浮出水面!这一情景引得观者欢呼起来,都说还是中国人有本事,谢水胜有本事。这锚钩锚的特殊情景,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K  u' Q4 t; J+ ~" T+ T% f+ M
: [& L6 F* a, d& ]% w9 A4 [0 w  二.发愤图强,成为合格引水员8 K& D' U" [  o. r0 ?) R( n
  “锚钩锚”,让厦门海关见识了谢水胜的实际能力,于是雇佣他任厦门港道引航的实际工作。当时许多人都觉得这是一桩好事,殊不知谢水胜憋了一窝子气。5 R6 V) y5 `  f3 j/ o2 O
  原来,谢水胜每一次执行任务时,都必须有一个外国人和他“相伴”,那外国人不动手,不操作,似乎在监督他。事实是,当时中国人没有当引水员的资格,谢水胜虽然从事实际引水工作,但不是正式引水员,没有在领航记录上签字和领取薪金的权利,这些程序都必须由一个外国人来履行。任务执行完毕后,引航的全部报酬被这个外国人领走,而属于谢水胜的报酬再由外国人随意支付。这无疑是一种被剥削和屈辱。谢水胜奋起抗议,但外国人说,他不是合格的引水员,他没有证书和文凭,没有掌握流利的外语和相应的外交礼仪。: \& G, i3 P' C
  谢绵聪披露,父亲当年还是个热血青年,他并没有被洋人的刁难吓倒。凭着他闯荡海洋的个性,他认为,证书可以凭自己的再学习获得,外语可以学,礼仪也可以学。从此,他在工作之余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来为自己充电,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引水员。他请了三位家庭教师,分别向教师学习英语、国语和国际礼仪。一得闲暇,谢水胜就投入繁杂的学习之中,孜孜不倦的精神被许多朋友传为美谈。但即便如此,谢水胜离那些证书、文凭还是很遥远。
8 F0 w6 z8 `9 C! G& ~  在采访中,谢绵聪给我们展示了父亲工作时的照片,那时的谢水胜,身着引水员制服,帅气英挺,展现出了中华儿女的不屈人格和中国引水员的优良素质。谢绵聪先生透露,父亲后来能成为正式引水员,并在工作中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和中共地下党的帮助有着直接的关联。/ v2 _% v: u# u) q, x4 ~

: v; ~+ E$ g* p  三.兄弟情深 与地下党同舟共济1 v  u+ \$ l% _$ R2 |- |5 X
  在负责引航工作的那段时间里,谢水胜遇到了他一生中的两位挚友——刘双恩(1909-1978)、刘崇基(资料暂缺)。谢绵聪先生说,1947年初,厦门海关成立引水室,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功将刘双恩派进引水室任主任。在与谢水胜共事中,刘双恩看到了他过硬的本领和高度的责任心,还看到谢水胜因少一纸文凭而被挡在正式引水员门外。于是,刘双恩找到了地下党员、时任集美航海学校校长的刘崇基,讲述了谢水胜的遭遇后,刘崇基当即决定向谢水胜发出委任他为该校老师的聘书,使谢水胜有了集美航海学校教师的资格,自然也有资格担任引水员。谢水胜终于如愿以偿,在1947年拿到了引水员工作证,成为了一名正式引水员。
7 j8 W5 F$ N/ V9 a7 t3 [! l+ } lse421.jpg / D4 k+ z3 M/ x2 h# a
  解放战争期间,蒋家王朝操纵着内河航运,我方急需打通海上要道向解放区运送战略物资。谢水胜挺身而出,多次冒险驾驶工作艇将物资运到外海,与等候在那的地下党员交接,同时把进步刊物《群众》等运进厦门。谢水胜虽不是地下党员,但却真诚地为党工作。临近解放,国内局势异常紧张,福建的军统巨枭毛森(1908-1992)大肆搜捕地下党员,谢水胜冒着巨大的风险筹到数张前往香港的船票,护送刘崇基上船,帮助刘一家几口安全转移。
- Z7 z9 X3 T- [* t. q/ r4 O* T$ q ms3653.jpg
7 z8 ~/ s# A: c) a! l( c* ]' @  非党员的谢水胜和地下党的刘双恩、刘崇基同舟共济,成了生死之交。谢绵聪先生向我们透露,十年浩劫期间,有人举报已逝的谢水胜是国民党海关要员。此时的刘双恩、刘崇基冒险出具了谢家曾参与地下党工作的证明,他们一家的危机才得以解除。
. l4 N/ ~7 T: S" o& _, o  从一个普通人,到厦门第一位中国籍引水员,再到积极协助地下党工作,谢水胜走过了一段非常曲折艰辛的斗争之路,而他的传奇也是厦门航运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最好折射。新中国成立后,谢水胜将其长子、次子均送到集美航海学校就读,次子谢绵德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获得国际认可的远洋船长,继续书写着这个家庭的海洋传奇。) _4 G$ g/ f2 v$ C. \
  从一个普通人,到厦门第一位中国籍引水员,再到积极协助地下党工作,谢水胜走过了一段非常曲折艰辛的斗争之路,而他的传奇也是厦门航运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最好折射。新中国成立后,谢水胜将其长子、次子均送到集美航海学校就读,次子谢绵德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获得国际认可的远洋船长,继续书写着这个家庭的海洋传奇。
1 w- V2 V9 K4 {" }( F, K' G
1 w2 D# M' s6 t  厦门东渡码头
9 M& j1 g- u* `3 v/ {4 { dongd06.jpeg ; {: i, P( [) I" H) l2 l- G6 K
  厦门中山路
3 _, f1 |9 @0 \ zsl4502e.jpg - J$ k. i7 U# N- R8 B
  厦门太古码头! o; J* q  ?: w
tg0824.jpg + i! z+ H6 B$ Y. w3 s* k; l- i
  厦门沙坡尾+ k. s; E, f" _% M) s
spw252.jpg : T+ s- c5 [" s
  厦门升旗山
% F8 h! J8 v1 s, M shengfm2.jpg - g- [' B- q3 B  m1 k  }
  厦门演武大桥2 Q) U/ W1 S% }( _, E% `
  2008年奥运会圣火在厦门传递5月12日,火炬传递车队在演武大桥上行驶。当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福建省厦门市传递。' E" C+ D( f6 D1 Y( E9 F9 d
ywq84550.jpg , j4 }- M6 a: {# v) z+ I. }
. H2 T2 {' B3 A: S* v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2: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0-6 22:11 编辑
* H* H/ a$ L6 T2 E
( T# y: |1 a3 X+ |0 U$ Y6 z褚家园里咖啡香——一处鼓浪屿老建筑的新生 ) l1 b4 }  ?% [7 `

, t. i; ^+ S$ k+ V7 W% z' X7 I    褚家园咖啡馆,由谢水胜的孙子、谢绵聪之子谢立达经营。这幢位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中华路15号的3层高建筑和一旁数百平方米的院落现作为咖啡馆运营。褚家园咖啡馆却不事张扬,没有夸张的广告牌、没有俏皮的宣传语、没有荒诞离奇的故事,只在巷陌上开了一孔两人宽的小门,挂着一块条形漆木招牌;咖啡馆院内则别有洞天,亭亭如盖的古木、错落有致的花草中布设着桌椅,还有那隐约浮动的咖啡香气相得益彰。8 `. h& x( f7 Z( R" D( v& d
xld01.jpg 7 s% j& a. q9 j7 z
cjy001.jpg
7 p% Q2 B. p. ~  从褚家园的顶楼俯瞰,院落内别有洞天。
( q* H7 z: `% u; [. r; a- E cre03rif.jpg
* w- K$ @$ P- f! l    2006年,谢立达决定开始修复祖宅褚家园的时候,远未料及之后的曲折和艰辛。- U! ~2 i9 Y6 h5 l2 X! A3 h
    2008年开张以来,褚家园咖啡馆就被誉为鼓浪屿上个人维护修缮老建筑的典范,并接待了众多的政要名流。但难以想象的是,这座建筑此前还是一幢摇摇欲坠的危房,而它焕发第二次青春,全凭一名“80”后青年的满腔热血。
8 `- U+ i# h+ H+ }: M  Y+ @8 J' y, D9 |* L: F7 q
    一个“得不偿失”的决定$ X2 x- q0 c( h$ x) Z
    褚家园的主楼始建于1932年,1933年菲律宾归侨褚氏家族中的褚嵩田从五龙房地产手中买下这幢建筑,此后就世居于此,并陆续购置了旁边的院落。70余年过去,这幢建筑小修小补无数,但在湿气、海风和白蚁的侵蚀下,眼见又是摇摇欲坠了。0 I/ {2 J  S: ^# \5 b$ w
    谢立达从小就在这座宅子里成长,父母两族当年都是鼓浪屿上的名门。褚氏是谢立达母亲的娘家,他的外曾祖父是在菲律宾马尼拉开中药局的归国华侨褚嵩田,外祖父就是当年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任管弦乐系主任褚耀武。9 b2 S" A5 A; L/ G, p% h: L* G
shengfm3.jpg ' S- |/ Y  d2 i$ o( {" k* W- \4 k
    目睹这座承载了无数辉煌的祖宅在自己弱冠之年日渐凋败,谢立达坐立难安。从父母的口中,他得知这座房子在上世纪70年代的小规模修缮就耗资甚巨,足可在厦门买一套新房;而他自己才刚刚毕业几年,想独力修复这座建筑更是天方夜谭。
* _+ H! o/ o$ Z* W, L    跟女友商量后,他决定以结婚的名义请求父母出资,协助自己彻底修复这座建筑,作为两人未来的住宅和园艺场。& j0 z0 f/ }/ B; G
    褚家园的建筑结构虽然保存完整,但一些细节装饰曾遭到破坏,更为棘手的是,随着社会的沧桑变革,当年的雕花等手艺早已失传。好在褚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建筑照片等资料,谢立达从惠安请了一批手艺较好的工人,让他们照葫芦画瓢,摸索尝试进行修复,不行就推倒重来。
. M. U0 L/ w) f: O! a5 f3 c: N    “修复工程的根本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谢立达回忆,只要是能确定原有外观的部位,他几乎都不计成本地修复,为确保工程质量,他自己设计了整个修复方案,并在施工时始终现场督阵,并留影存证,在自己的博客上完整记录了每一个过程。
+ o7 c$ G2 ~& Q; t9 g$ y% r
. e2 C: g7 S1 [* S8 S  a% d. G    一场独力支撑的鏖战
, C) Q+ l1 J/ G$ U# x; }    “开了头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回忆修缮时的心路历程,谢立达这样感慨。
' k6 V" D/ w& k5 L" M! i& h7 Q    此前的老宅下水系统都没有雨污分流,谢立达就把地面挖开重建化粪池和下水管道;没有敷设地下电缆,他索性把蛛网般的电线从地下拉进来,再回牵到各个相连的邻居家中;屋顶栏杆必须用老砖重建,砌到一半时搜集到的2000多块砖用完,谢立达宁可让工人暂停修建,等待老砖……; w4 L& F+ k6 M6 T$ p
    在这样的情况下,修缮耗费远超预计,父母资助200万元资金很快就要不够了。5 I' n3 N! y5 h/ i; |
    “当时父母说,家里就这点钱,让我自己看着用,但也得想想今后怎么办。”2 Z& }8 g0 h4 f$ _$ x% I
    在这个不进则退的节点上,谢立达牺牲了醉心已久的园艺梦想,开始学习咖啡制作技术,先跟妻子在院落中开设露天咖啡馆,用收入贴补房屋的修缮工程。由于有了造血机制,修复得以继续进行。
! {0 }1 r7 |% P( S; U. J    2008年,褚家园终于宣告修复完成,经结算,这个耗时两年的工程的投入超过了300万元,在当年足可在厦门购买4套房产。
# X' k# H8 }, m2 \- C- i& j0 N    谢立达的心血没有白费,修缮完成后,主楼从外立面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空调、电线等现代化设施,每个细节几乎都不着痕迹地恢复了往昔的容貌,并与他精心打点的园艺植物浑然一体,散发着经典鼓浪屿建筑独有的华洋融汇、端庄优雅气息。
0 J9 \. A8 d: D3 e+ {; }: w2 _9 {7 M7 `  w: Q  A, {
    一份青春无悔的坚守
9 Q) n; V4 K5 M5 ~- U  L5 X' p    经过修复工程后,褚家园咖啡与建筑早已成为相互依存的整体。为了让咖啡馆的品位能够与褚家园的家族文化相协调,谢立达不惜精力和代价。他购买了世界顶级的咖啡设备、四处搜寻采购正宗物料、重金聘请一流的咖啡师……这些努力也在2013年取得成绩——褚家园的咖啡师吴亚莲在世界咖啡师大赛(WBC)中国区赛事上折桂,成为中国区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冠军,并获得代表中国赴意大利参加决赛的资格。
0 Z8 v: K/ P& r& `8 {# B3 h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在经济上为咖啡馆带来丰厚回报。
: e1 k6 d+ Q) \; F4 L    自2013年夺魁后,褚家园在中国的咖啡业界一举成名,每天几乎都有几名拥趸专程赶来“拜码头”。“但这对于咖啡店运营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谢立达说,由于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偏低,定位悠闲雅致的咖啡馆生存艰难。
- c9 L8 q: W7 W2 e    “单纯想赚钱其实很容易。如果改做餐饮,就可以塞下更多的桌位,每桌盈利还能翻番;而在寸土寸金的鼓浪屿,选择把褚家园租出去的话,一切就更简单了。”谢立达说,面对唾手可得的金钱,他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只因为“褚家园就是咖啡馆的灵魂”。& f2 E, P4 O, W. s7 d! \
    “我是一名鼓浪屿人,而咖啡又是基于文化的行业,如果放弃褚家园,我们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谢立达表示,现在的褚家园咖啡馆不缺文化、不缺技术,缺的是一个良性有序的市场环境,“即便在鼓浪屿上不赚钱,我也会继续坚持,因为这里是品牌文化的根脉所在,是未来向外拓展的基石;此外,我也愿意等一等鼓浪屿,我相信,故乡会有重返美丽优雅的一天”。
; P! k+ T/ s3 P, A3 s% }# ] kf23ba.jpg
7 J) q) l7 @  x0 R" z, a6 [中国咖啡冠军吴亚莲( d) Q$ I! g; y
中国顶级咖啡师,最年轻冠军,吴亚莲就在鼓浪屿褚家园咖啡馆) k# B) g+ }9 o1 l! z
cjy011.jpg : k1 j5 e; I  J# K; s2 y  j3 R3 A
  磨豆、萃取、打奶泡、拉花,1分钟不到,一杯有着心形的卡布奇诺出现在眼前。这不是炫技,而是习惯,整整4年时间、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量下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把90后的吴亚莲推上了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区总冠军的宝座,也让她成为了中国区史上最年轻的咖啡师女冠军。她将于2014年4月代表中国咖啡师赴意大利参加世界决赛。# r. v. ^2 f/ @# Y' A4 [9 u
% r( H/ v0 X; F8 Y
  “打杂”成冠军
5 K- D% ?* O& E/ y7 D  作为历届比赛中国区冠军中唯一的福建籍选手、同时又是年龄最小的冠军,亚莲头上顶着不少光环,可按她的说法,自己就是鼓浪屿上这家咖啡馆里的一个“打杂的”。& V% |  I" J# y8 K. A1 F* e
  问及比赛获奖的窍门,亚莲只说,比赛时并不紧张,把评委当成客人。除了一颗平常心,还有关键的一点是老板没有给她任何压力。此外,这与亚莲平时在一线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的经验和高效率也分不开。
$ g$ j) W+ V7 c) j8 h1 U! G  获奖才一周,亚莲已经有了慕名来店里拜访学习的“粉丝”。记者在采访时,就遇到一位咖啡爱好者特意来咖啡店与亚莲见面,探讨专业的咖啡知识。+ {8 |; {" W  u" K: Y

9 q9 o  y1 h+ W  G$ P" a  咖啡就像果汁6 `- m$ X/ k1 T- v* ~. g
  “咖啡其实是一种水果。”来自茶乡安溪的亚莲似乎有着天生敏锐的味蕾,“对咖啡了解少的人觉得咖啡是苦的,但是我喝久了就喝不出苦味,觉得咖啡就像果汁一样,味道是酸甜的。”
" x6 M* J% N8 A( B/ @5 C  亚莲认为现在咖啡行业在中国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时间的累积。“咖啡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只是需要长时间的接触,一点点累积,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东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