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3|回复: 0

马哲三大规律——传统哲学与马哲之中西义理的文化会通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8 06: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构建哲学范畴体系,即中国哲学文化的话语体系,是研究马哲中国化的当务之急,当务之重。然之中,马哲三大规律,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能否探究出与之义理会通的哲学资源,培育出对马哲中国化的哲学意义和文化自信,又是急中所急,重中所重。笔者不避驽钝,对传统哲学的文化资源,与马哲三大规律的义理会通问题,作尝试性的初度探究。
一、人为主体的物物道,确立是人为作为之物物,与物化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人为与自然的矛盾体,是传统哲学史首要的矛盾总体。人为作为,民所共由道。以一己的个体道,汇合共由道,因此有个体与整体关系;民之天,非一己之天,奠立主观天与客观天的矛盾关系。道所存有个体与整体、主观天与客观天的矛盾关系,物化自然的物物道,内蕴的物理事则,决定着人事之规则,“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决定着人为有为的心性准则,乾刚健与坤柔顺。物理事则与人事规则、心性准则,归属为理的范畴。物物道所要遵循的物理事则,奠定民所共由之理道关系,即民为本,民生利益为核心的理道关系。人为与自然的矛盾总体,从哲理高度,就是理道的矛盾总体。理道矛盾总体,散发在心性的文化基础方面,有质文的心性矛盾体;心统性情方面,有理情与理欲的矛盾体;立心立命的实践理性方面,有理气与性命的矛盾体;在个体与整体方面,有仁统同与礼明分的矛盾体,进而有道心与人心,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的矛盾体,实践因果有公私的善恶之分;主观天与客观天方面,有穷理尽性的主观天,与知天事天之客观天的矛盾体,实践验证有理蔽的是非之辨。主客交合的客观条件是立命,时代之文化环境与个体位置所设定的立命;立命的概念,定在为中庸,从心性到体用的中庸本体,有大中的矛盾体,进而有知幽明理道的无极而太极。形上文政道,有为的文(思想)与礼(政制),有圣(政绩)神(文理)与神(理论理性)理(实践理性)、神(性性存神)化(物物过化)的矛盾体。上述方方面面的矛盾体,心性内外的矛盾体,归属是人为与自然关系的理道矛盾体。社会动态的存在理势天,社会形态的存在音容天,同属理道范畴的社会存在。
物物之自然概念,非纯自然,而是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人为作为应对的自然,包含人自身的自然,从生理本能、到人性、心性与理性的全部。人的质文心性的文化存在,以及立心立命社会人生观的客观存在;也包含着人的社会存在之自然,形上文政導与形下器之道成对立统一矛盾体的社会存在,社会动态的存在理势天,与社会形态的存在音容天,汇合成人为作为的客观自然,顺乎物则的客观自然。顺乎物则之则,限定着社会条件的文政作为,也限定着人的立心立命之心性活力能,“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位置排序,显然终奏物顺乎物则的心性唯物,确立是物质生产力水平与生理物欲水平的一致性。社会物质条件所限定心性文化本质,性命实在,立心立命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中奏天条件限定的始奏人活力能,民生利益心向背的载舟覆舟,“天下之变,皆顺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定在哲理方法*论的心性辩证。辩证地辨明人为与自然的理道矛盾关系,以及心性内外的一切矛盾范畴的因果路,包括未然与已然的阴阳不测之几,精义入神而穷神致化。心性唯物定向,心性辩证定在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人为主体的物物道,物则人心的客观自然,实践理性(心性科学)与理论理性(心性哲学),对人为与自然的理道矛盾体的思维辩证,自然而然地形成矛盾的对立统一理论,顺天应人成自然而必然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二、马哲的质量互变规律,逻辑相通于有限与无限的哲理。在传统哲学中,存有文化义理相通的哲学资源吗?物物道,有本体,传统儒学的实学理论,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在孔儒的实学体系中,逻辑源头是天道酬勤,人道仁义礼智信,推动的天道元亨利贞诚。当孔儒的中庸心性范畴,演进为心性人事一体的中庸体用范畴,质量互变规律自然而然地成形与成熟了。
中庸体用范畴由宋明理学初度应用,可惜,与质量互变规律绝缘,因其教条性释解孔孟儒学,脱离了孔儒实学,不因乎物而求于天,浑然天理的儒道合流,当然人道的天命之谓理,道德内修的存理去欲,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性即理,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心物分离,非理在道中,先天理设定的道在理中,理在气先,人为主体的物物道,沦落成道法自然的物化道。中庸的范畴义,中为心体,庸守常,道德内修的静心守常,抑制情欲的情罪路,与质量互变规律的实学文明路南辕北辙了。
经过教条性的宋明理学阶段后,误导了的中庸义理复归原道,天道元亨利贞诚的逻辑本义,提升而成熟的中庸本义是:中为体,庸定用,“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质量互变规律的全方位整体性,成道体自然之化的始奏人(性命),中奏天(体用),终奏物(物物道的富有日新)的位置排序。“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生生不息的文明演进,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的永无止境。质量互变过程,就是实函斯活的实而活,活而实,实活辩证成理一,文化文明道向前的合中庸体用过程。请看船山论述:
实,充也;函,量也,充其量斯活矣。故曰:实函斯活。……函之中,仁也,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然而必于实矣。函之所至,无不至焉;与函相得,无不浹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先此之理,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先此之用,待此而兴。蕴之乃以氤氲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
充其量斯活矣,实函斯活的质量互变,实学成价值体系的物物道过程。物物道,一是实,天道体用的元亨利贞诚,方有文明演变的事实逻辑,“仁则有活之理赅而存焉”,理在道中的活之理;仁则活之体与活之用赅而存焉,体以成用,用以备体的逮音容成。二是物物,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知天事天,所知所事,活之理、体与用的天道体用,以人欲见天理(仁)的须有安排,达成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的活之理道,活之体用。尽心尽性,率性理道的主观能动,有为自然。“蕴之乃以氤氲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三是实函斯活的质量互变过程,是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过程,“函之所至,无不至焉;与函相得,无不浹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四是实函斯活成质量互变的实践验证,天道体用的元亨利贞诚,人、天、物道体自然之化的生生不息。已然条理之象,生成理道条理之数的象数互生。“先此之理,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先此之用,待此而兴”。
马哲的质量互变规律,逻辑相通于无限与有限的哲理,传统哲学实函斯活成质量互变之理道与体用,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知幽明理道的无极而太极。“无极,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无极而太极,无有不极,乃谓太极。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天曰无极,人曰至善,通天人曰诚,合体用曰中”。“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人曰至善”的继善成性,天下有不可易变而深刻化不断的义理体系,诚信合道通天人,“天曰无极”,生生不息无止境,即马哲的无限哲理,贯通如一是:诚信合道通天人的人曰至善。无有不极之太极理道,即马哲的有限哲理。“合体用曰中”,实函斯活的大中涵化,逻辑相通于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其文化义理能会通马哲的质量互变规律?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