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浑沌道长

[易学研究] 易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3: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易系辞早已论清楚了,易有太极。易是有,有是有,太极是有。人只谈有,没有的,据无造有,无中生有就行了。
可叹,周敦颐先生非要表现他的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搞出个无极生太极,这样一个莫明其妙的他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1-12-16 02:12


郭老,谢谢您的参与,我有一帖,曰“道家创世论”,希望您的批判。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极者,物之表也,无物,则无极。

  
  “
有无相生有,一极也;无,另一极也。难,一极也;易,另一极也。长,一极也;短,另一极也。。。。。。。。。。此两极相生也。
  
  
无极者,无物也。太极者,物也。无极而太极者,无中生有也。
  
  
无极时,天地未开,大小未成,无空间,无时间,无动能,无阴阳。是为绝对平衡。
  
  
太初时,无极失衡,阴阳现体,相吸而动。因而空间现矣,时间算矣,动能生矣。及至太极,相对平衡,大小定矣,强弱显矣,宇宙初成,是为混沌。
  
  
混沌而清,天地生成,洪荒世界,星宿玄黄。
  
  
静而渐冷,菌苔生焉。。。。。。。。。。。。。。。
  
  
此道家创世论也,知者知之,不知者,教亦弗知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7 07: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长好!
您的道家创世论,学习了。
对道家,道教,我很崇拜。但没有研究,主要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把我难住了。因此对您的创世论,我自然是属于教亦弗知一类的了。
对于太极与无极之辨,太极出于易系辞(庄子亦有言)庄子属道家始祖之一,先生是道长,我不敢班门弄斧。只想就系辞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太极之极,如何解?说者多矣。有中心说,有边缘说,有整体说,有原点说,如以太说,元素说,元气说……我是列不全的了。我手头也没有书,也可能有错。
我比较喜欢物物有太极,一物一太极的说法。从这个说法往前说,我觉得易有太极之极,解为端,边,界为好。易有太极,就是易这个物是有界限的,只是易这个东西的界限大得很。极是有之物的属性。是物的部分。
从此而推,有有极,无无极。无生有是对的,母生子,子有极,不是母之极生子之极。因此我评周敦颐的无极生太极是谬说。
仅供道长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09: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长好!
您的道家创世论,学习了。
对道家,道教,我很崇拜。但没有研究,主要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把我难住了。因此对您的创世论,我自然是属于教亦弗知一类的了。
对于太极与无极之辨,太极出于易系辞(庄子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1-12-17 07:37


谢谢先生的解答,您的见解是大部分,差不多是全部中国学者的看法,小道并不反对。不过,小道也应提出小道的看法,以供讨论。

中华文化所以止步不前,是因为我们有“圣人”的观念。“圣人”在小道的眼里只是一时一代的佼佼者,或许对时代的观念有所归纳,或许也有自我的发现,但是毕竟局限于时代,如老子所说,骨头都已经化为泥土了。我们一字不改地重复解经,不断地套入自我的思想,显得有点穿凿附会,而且“圣人”之言不能改,也不能错,所以一旦有了“圣人”,则文化停止发展,这就是中华文化停步不前的原因。

我们解读经书,一贯采取前人的解读或字体的原意作为依据,虽然在承传方面有所贡献,但往往落得前人所说的话而已。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只可穿凿附会,顺意曲解,难以跳出思想的囚笼。
小道认为,解读经书最为关键的,是明白前人思想的来源,结合当今的认知,方能分清前人学说之精谬。去缪存精,必然有所发现,这是文明前进的道路。

为进一步阐述“太极”的物性,小道引述“论太极”一帖,还望先生提出疑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09: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太极

今在论坛上看到有关太极的说法无奇不有,甚为疑惑,不知太极为何物,形乎?形而上乎?特发文以论之,愿知者、不知者参与。

按太极图相看解,一阴一阳相互旋转而成太极。因此,解太极必先解阴阳也。

何为阴阳?古人有所形容,今竟无人能定义也。余试言之。

阴阳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限大小,有中心而无边界者也。非物也,非空也,能也。今之释者,场也。余闻天地、男女、正负、前后、寒燥、内外等皆能以阴阳说之,余以为此等皆阴阳之后效也,非阴阳也。乎以此等论阴阳,则阴阳无以为解,更不符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限大小,有中心而无边界之理解也。

且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且慢,无限大小,有中心而无边界。如果不能想象便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便不宜辩论也。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者,宇宙之外皆为其体,无形之内复有其身,天地万物均在其中也。非场,何耶?

设一纸,无穷大,画格其中,设所有方格同等大小,间隔以阴阳放置线条交叉之处,令所有等距绝对相同,使阴阳相吸之力绝对平衡,此时阴阳不能动也,谓绝对平衡,是为无极。不动,阴阳间无空间也。不动,无动能也。不动,无时间算也。不动,不易也。

阴阳不动,太极无成。

插一针于纸上,则阴阳间非等距矣。阴阳间非等距,则阴阳间吸引力因不平衡状态相互吸引而产生动态。产生动态,则空间现矣。产生动态,则产生惯性动力矣。产生动态,则有时间算也。

随着时间的增长,阴阳必然越来越接近对方,速度也必然越来越快,空间也必然越来越大,能量也必然越来越强。一直到阴阳双方进入了能量相对平衡的状态,太极成矣。


疑者问曰:“阴阳为什么动?”
答曰“插针于纸上所以然。”
曰“阴阳为什么不撞在一起?”
答曰“既无身体,何撞之有?”
曰“中心撞上可否?”
答曰“纸上还有其它阴阳微弱的影响力,不可能绝对对中,因此,不可能互撞在一个无限小的中心。”
曰“既不对中,相对错过而已,何成太极?”
答曰“既错过,则阴阳相吸之力向亦反矣,回归是也。”
曰“既阴阳只有相吸之力,终撞或分,何种力量是为平衡耶?”
答曰“离心力是也,阴阳的吸引力所产生的动能惯性与绕核的离心力达到相对平衡的时候,阴绕阳转;阳绕阴转,太极成矣。太极者,阴场外扬,阳场为体,抱阴而负阳,为万物母也。”
曰“闻道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07: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好!
我很愿意和道长先生讨论易学问题。道长以前的帖子我看了一些,感觉甚好。觉得您是在学术上进入了一个高层次的学者。
这个帖子,谈的内容,正好与我现在思考的部分内容相同,就产生了碰撞的火花。
无极生太极,我记得的是周敦颐之前,没有那位圣贤这样说过。可能我看得不多,如在周之前还有先贤这样说过,请道长及易友们作以介绍。周敦颐是宋代大儒,名望是很大的。后世研究哲学易者对其褒奖有加,我是与大家学者有异的,我认为他的太极图说,是儒道理学思想的大杂烩。对易学的研究价值很低,甚或引后人入迷途。
先生是支持无极生太极之说的。但先生的支撑点似乎与前人同观点的人的观点大体相同。因为我不赞成无极生太极说,所以对赞成无极生太极说的材料也没有认真看过。因此我这里说的,都只是一种感觉,不一定对。
如果先生愿意,能否梳理一下,前人关于无极生太极的解说,有多少种,先生的观点对前人有何发展?有何不同?那些是先生发前人所未发的新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09: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长先生的有无之论,亦参合了易与老子的道,如称为易道,或易道论更为合适,而文题却是易论,所以就让我这个只论易而不论道的狭隘的易学研究者纠结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0: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您两次发表间隔少于 15 秒,请不要灌水!
我按(发表加复),没有反应,又按了一次,就出现了这样的提示。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0: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和道长聊。
易系辞中的太极,与庄子中的太极,六极,三见中的极的义是相同的。而与无极生太极的两个极字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0: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方便我们深入讨论,我从维*基*百*科下了关于太极的词条:
太极维*基*百*科,
本文是介绍中国思想史上的概念。关于太极的其他释义,详见“太极 (消歧义)”。

太极阴阳图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继承自《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目录 [隐藏]
1 出处
1.1 庄子
2 哲学观念
2.1 道家、道教的太极
3 太极图
3.1 无极图
3.2 太极字符
4 相关条目
5 注释


[编辑] 出处与八卦有关,成书于东周末年的《易‧系辞传》(西汉马王堆出土版本)记载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原与天文气象及地区远近方向相关,后来被宋代的理学家以哲理方式进一步阐释。

[编辑] 庄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大宗师第六〉 ”

[编辑] 哲学观念太极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编辑] 道家、道教的太极太极的概念,比较早使用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主要继承自《易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易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这里讲的是八卦画出的过程。

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

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教的易学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概念是道教易学的宇宙论、宗教修养理论和法术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 。

[编辑] 太极图
太极图
太极阴阳图(又称“太极两仪图”、“两仪图”)主条目:太极图
道教长期来在修行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使用太极的概念,并且大大地丰富了太极的内涵,形成了以太极为核心的系统学说,最重要的,便是《太极图》。

要谈太极,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太极图。很多人都将“太极阴阳图”(又称“太极两仪图”)错认为“太极图”。“太极”是阴阳两分前之混沌状态,自然没有里面之“阴阳鱼”,只有外面之圆圈,代表宇宙周而复始之本质[1]。另有说法是只有圆圈是“无极”、圆圈内有点点是“太极”,代表事情开始成形、然后是“两仪(一般所说之‘太极图’)”、阴阳中有阴阳是“皇极”[2]。

[编辑] 无极图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来源请求]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太极图》,和原图《无极图》的图形一样,但读法不同。

涵括内丹修*炼之理的“无极图”。读它的顺序是从下而上。 最下一圈称为玄牝之门,是内丹修*炼的起点,指人身的下丹田命门两肾空隙之处。这是人身祖气所在之地,一切内丹根基,都从这里开始。内丹术语,又称为得窍。

第二圈称炼气化神,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气,进行化炼,将后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再将先天之气化为先天之神。这一层功夫 ,叫做炼己,主要在炼去后天的阴质,透出先天之神。

第三层,是五行之气混合之象,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脏之气攒簇为一,称为五气朝元,五气调和,故又称为和合。更上一层,系由坎离 二卦变形而成,叫做取坎填离。到这一境界,已经获得体内的精华,炼丹之药成熟,叫做得药。坎卦中爻为阳,为 实。离卦中爻为阴爻,为虚。它们代表内丹中的肾水与心火,水火相交,在卦象言,就是将坎卦中的阳爻抽出填入,成乾卦,意味人变成纯阳之体。最上一层圆圈,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指在得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回返到无极 ,那便是虚空大道了。整个炼内丹的过程便告完成,脱出炼成的圣胎,成为仙人,所以叫做脱胎求仙。

至于太极图,是从上往下读的。道教认为,从大道化万物的顺序看,是从太极分阴阳开始的,炼内丹则是逆着来路返回到大道,与道同体,自然长生不死成神仙。所以顺化逆化方向相反,但所沿着的路径则是同一条 。

周敦颐写下《太极图说》,解释太极的奥秘。前半段基本上符合道教的思想。后半段比较多地讲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 他的解释,第一句是“自无极而太极”,意思是从无极生出太极,但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整理注解《太极图说》时,删去了“自”字,改成“无极而太极”,认为无极只是形容太极 ,说明它之上没有更高的本原。这并不符合陈抟所传《太极图》的原意,而且抹去了它出自道教的事实。同时,朱熹对图也有个别改动。

道教界人士,从宋以后也认同周敦颐的观点。比如南宋时的萧应叟就将之采入自己的重要著作《元始无量上品妙经内义》,以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也都采纳其图与说。

太极图有另一种更加简捷的画法:就是用一个以曲线分隔的圆圈表示。

在这一图中,一条曲线将它分为两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阳,黑者像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分开的两半,酷似两条鱼,所以俗称阴阳鱼。这一图,与周敦颐太极图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前者的更加简明的表述。它说明了世界由阴阳二气、二元对立相互联结的统一体。这一图,过其圆心作任何一条直线将之分成两半,任何一半中都包含阴阳两个因素,绝不存在孤立的没有内在矛盾的成份。有时人们又在其外面围以先天六十四卦,表示太极是一切运动的发动者。
太极图更准确的名称是太阴太极图。

上述纯是拷贝维基原文,原文中有图,拷贝至此图不见了。好在易友根据原文,是会想出原图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道长注意:
一、
在庄子中,道与太极,六极,不是同一的概念。
庄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大宗师第六〉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0: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太极成为造物的起点说,源于未列名的后世哲学家们。
哲学观念太极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编辑] 道家、道教的太极太极的概念,比较早使用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主要继承自《易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易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这里讲的是八卦画出的过程。

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

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教的易学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概念是道教易学的宇宙论、宗教修养理论和法术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老先生的资料很有内容,在本人看来,以混沌的意念释义宇宙生成应当不早于庄子,它与道学向道教的发展与过渡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4: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41# 郭志成

十分感谢郭老的资料和分析的观点,且容小道阐述小道太极的看法,和摸索古人思维产生的根源和动机。

哲学,其实是理论和推算。所有的哲学,根基如果不是产生于现实的物理现象,则为无根的学问。而所有的现实现象,无一不是产生于宇宙万物。所以哲学的最高处,则是对万物来源的解析,中西哲学都是一样的。

西方的哲学我们暂且不谈,概因范围太广。且说易学、道学、也不例外,只是局限于成论的年代,其所能表达物理内容相对广泛而含糊摆了。小道试言易学思路,如有不妥,请先生多多指正。

易学的产生,在于人类对自己的第一问:“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存在?”这是世界上所有文明起源的第一问,小道还没有见过没有这一问的文明。伏羲(只是一个代名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观诸象,进取诸物,为的就是给这一问的答案。一个与自然接近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大小的相对,宏大的山川,细小的花园,浩瀚的星空,狭窄的睡房。“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宇宙之外,皆为其体,无形之内,复有其身。”这是一个只可想象不可言传的概念,是一个“场”的概念,一旦吃透了,也就明白空间与能量的关系了。
“场”是能量,古人叫“气”。“气”有动静,静以生动。至此,一切都是物理的现象,请不要以内家气功理解。我认为古人接触体力的动作对他们理解能量的平衡是有很大帮助的,惯性力、离心力、拉引力、冲击力、等,都是再也不能平凡的能量的体现,古人虽然没有专科的文字记载它们,但是从“太极”的想象当中,已经说明了他们对力能平衡的理解。
伏羲年代的人虽然没有画出“太极”图,但是太极的观念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太极形成的观念,洛书和河图都是无源之水,五行也成为了没有依据的空谈了。古人的“太极观念”其实就是“论太极”和“道家创物论”里的内容,至于有没有这样清晰,我们就无从可知了。

占卜的产生:在力能平衡中产生的物质、空间与宇宙,一切都是“必然”的,过去和未来。古人可以在黄道、赤道、四季和生命中找到验证,但是在更小的范围中,因为缺乏数据,所以能预算一部分,不能预算一部分,不能预算的一部分,古人也就“问天”了。“问天”的手段有祭祀、有巫术、有灵物、有祈祷。无论什么手段,“占卜”的思维是来自对“必然”的质询。

最早的“先天八卦”只是“力场”所可能隐藏的抽象,完全是一个物理的论据。后来发展到文王,就初步形成了对人生行为“必然”的影像,对人生行为有了初步的规范。

易学发展到老子年代,物理的性质越加模糊,占卜的信念越加强烈。老子写的“道德经”,刻意隐藏了“占卜”的想象,表达的是由“道”至“德”的理论依据。“道德经”第一、二、四、十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九、四十、四十二、等章,清晰地含有易学造物来源的物理思维,而且大部分篇章皆由自然物性认证人生规范,其中心内容是由道至德,其立论依据是万物相对平衡。总体概念是人生由物质而来,因此必须仿照物质成立的平衡模式施行取舍,以保持长久存在。这其实就是道德经里的“德”。

至此,文明的发展离物理越来越远,以至于文明从何而来都争论不休了。

汉家“独尊儒术”以后,许多争论都是归结或崩溃在儒家理论的基础上的,这明显是儒家理论的最高处不能回答“第一问”,是无根的学问。

陈抟是一个得道之士,是由外丹转入内丹理论的创造者。先生所举有一段对内丹有比较深刻的论说,以后有机会再讨论外丹与内丹的分别。

周敦颐为了挽救儒家的“礼论”,借用了易学的造物论,不过后来经过朱熹以及双程的穿凿附会,也无法成功连接,最后还是掉进了皇帝的圈套,成为不伦不类的学说。不过,宋明理学的确是对易学的造物论有功不可抹的发展功劳,小道感激不尽。

以上易学、道学、都是由原始物理发展而来,至于后来的人如何认识,不是小道想讨论的范围,小道希望规范讨论在古代对原始物理的认知当中。希望您能理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5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20 + 5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4: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老先生的资料很有内容,在本人看来,以混沌的意念释义宇宙生成应当不早于庄子,它与道学向道教的发展与过渡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2-18 10:52


欢迎窗明几净兄参与,我真希望您能用大锤子砸我的论据,您砸得我疼了,我就付您银子。。。。。{:soso_e181:}{:soso_e181:}{: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7: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44# 浑沌道长
道长好,易学我不懂,来这的目的就是学习来了,所以在易学研究版块,好多高质量的帖子不管多长我都一行一行尽力阅读,还是了解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关于《道德经》里的时空观方面的东西,也只是有很多怀疑,有一点感想也只是个人观点,自觉不够完善,而且我不知道在易学版块谈道学的东西合不合适。我希望有机会在道学版块与道长就相互感兴趣的事详细探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7: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44# 浑沌道长  
道长好,易学我不懂,来这的目的就是学习来了,所以在易学研究版块,好多高质量的帖子不管多长我都一行一行尽力阅读,还是了解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关于《道德经》里的时空观方面的东西 ...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2-18 17:05


道学的基础是易学,很多人并不同意,但是这是事实。
如果先生有道学上的论据,也可以在此帖提出,只要不是“玄谈”,相信版主一定允许讨论。

我在国学那边也曾经在“道学参玄”里提出我的论据,不过懂的人不多,甚至乎有人认为并不是道学。
其实道也好,易也好,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传的,一定要分的人只能说是片面地理解中华文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9: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46# 浑沌道长
本人因为不懂“易”,所以关于易的东西说也是胡说,但我感觉乾坤客还有其他几位版主对于易的探索方向是积极和正确的。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论断不知是否是原始“易”所包含的范畴,我大致感觉“易学”中不可以没了阴阳的理念{个人感觉}。而我与道长探讨的话题是“道学”与“易学”之间关系的问题,我认为二者关注的方向不同,思考的方法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道德经〉中论述的“道”是完全不在于阴阳之一范畴的,“道”最基本的属性是它的“一唯性”,“道”在未化为“物”之前是没有阴阳属性的。这是“道学”与“易学”根本上的区别。在其它一些枝节方面两学有所交合不代表它们的同源性,亦不代表“道学”源于“易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46# 浑沌道长  
本人因为不懂“易”,所以关于易的东西说也是胡说,但我感觉乾坤客还有其他几位版主对于易的探索方向是积极和正确的。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论断不知是否是原始“易”所包含的范畴,我大 ...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2-18 19:53



易学起源时,是物质形成的学说。道学的主义,是人生的规范应当模仿物质形成的轨迹。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道”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运转的方程,“德”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类行为的规范。
“道德经”的用意也就一目了然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9 20: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奇怪,我有几次回复浑沌道长的帖子,都不见了。害得我还得重写,重说。也可能是我写了忘记按发表回复了?也有可能。我说重写重说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9 20: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42# 窗明几净
以混沌的意念释义宇宙生成应当不早于庄子,它与道学向道教的发展与过渡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9 21: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42# 窗明几净
窗明几净先生好!
以混沌的意念释义宇宙生成应当不早于庄子,它与道学向道教的发展与过渡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目前所见的文字记载,很有可能如先生所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9 21: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浑沌道人42楼帖:

易学的产生,在于人类对自己的第一问:“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存在?”这是世界上所有文明起源的第一问,小道还没有见过没有这一问的文明。

此句两处“第一问”,是有差异的。
人类的第一问,不是人对文明起源的第一问。
我设想,人类共同的第一问,应该是我吃什么?
从知道问我吃什么,到应该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9 21: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1-12-19 21:41 编辑

就易学的产生而言,
如果我们都承认系辞中所说伏羲画八卦是易学之始的话,伏羲之前的中国文明也已经好些年了。中华文明不能说是从伏羲画八卦始。虽然学术界有人这样说中华文明是从伏羲画卦开始的。我是从不赞成这样说的。
据此推论,道长所说文明之第一问,也不从易学开始时始。伏羲也不是专为回答第一问而画八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2: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浑沌道人42楼帖:

易学的产生,在于人类对自己的第一问:“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存在?”这是世界上所有文明起源的第一问,小道还没有见过没有这一问的文明。

此句两处“第一问”,是有差异的。
人类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1-12-19 21:18


郭老,这里我们对“人类”这个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我该吃什么?”在我看来是动物的思维。人类所以能与动物分别,不是因为我们能说话,不是因为我们能使用工具,是因为我们有了“神”。而“有神”这个概念,是“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存在?”的直接答案。

中华的文明有别与其它文明,是因为我们从第一问的答案开始,就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中国人的“神”,不是西方的神,我们地道的“神”,是曾经一度活着的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2: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易学的产生而言,
如果我们都承认系辞中所说伏羲画八卦是易学之始的话,伏羲之前的中国文明也已经好些年了。中华文明不能说是从伏羲画八卦始。虽然学术界有人这样说中华文明是从伏羲画卦开始的。我是从不赞成这样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1-12-19 21:27


从现代世界上考古学的研究当中,我们在法国南部找到了一万五千年前的壁画,其生动与逼真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一向对古人的评价。五千年前的阿尔卑斯山上的“冻人”所携带的铜斧,是100%的纯铜。金字塔的建造,通天塔的设计,总总迹象都表明了史前的文明不是在文字的建造中产生的。

除却文字、图画、考古的实物证据,我们还能追朔古人思维的来源和传播。

我们的文明的开端,是真实事件里的抽象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流传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文字才成为系统性的表达。
相信您也知道“中国结”,我们扎绳记事,是因为有太多的故事要记住,才想出来的办法。从顶梁一直“扎”到地面,也记不住所有的故事,文字就产生了。相信文字产生的初期,是每一个文字都附带一个故事的,后来仓吉造字的时候,只是总结了以前字体的经验,融汇贯通后成为初始的中华文字。

中华的文明,从来都是集体的文明,一个人只可以“集大成”,不可能从“无”创造出来。这也是我对老子及其他先贤们的看法,在我的字典里,只有“能人”,没有“圣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2: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奇怪,我有几次回复浑沌道长的帖子,都不见了。害得我还得重写,重说。也可能是我写了忘记按发表回复了?也有可能。我说重写重说吧!
郭志成 发表于 2011-12-19 20:57


郭老,这个论坛的资源比较薄弱,通常写比较长的帖子需要的时间占用了太多的资源,因此丢失。

以后如有比较长的回帖,先用“works”写好,再复制到帖上就行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7: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小、精确相对无穷的背景上,如果我们必须找到数学上一的定义,那我们就把它相对定义在最小的平衡上,一个太极,这个过程道家称之为‘得一’。理论上,也只有这样的想象‘能’才能换算成‘物’。

一个太极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场因为阴和阳的旋动,对其它物质而言是前后来回晃动的,如果它在三维的时空里游*行,则数理上以波浪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一个太极的旋律与光的波段相同,而它又以光的速度在我们的时空里游*行,那它就是光。是的,从珈玛线到无线电波都是太极带着不同的旋律以光的速度游*行着。

太极有固定的重量,占领着一定的空间和在内在的空间里旋转。阴和阳在相互接近过程中把对方的力场往外推开,并在旋转的过程中把往外的力场集中到南北极形成磁场,因此,太极也有向性。太极的旋转力来于它的偏心度,偏心度的力量来于太初的相对不平衡。在它们的时空里,外在力量的影响是可以忽视的,所以它们也是最坚固的平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1 13: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丰铭, 郭志成, 乾坤客,读易小童易學的版主們:應當給混沌道長這一貼加精華!

俺都看不過去了!!!

{:soso_e186:}

哼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1 23: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丰铭, 郭志成, 乾坤客,读易小童易學的版主們:應當給混沌道長這一貼加精華!

俺都看不過去了!!!

{:soso_e186:}

哼哼!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1-12-21 13:58

浅龙老哥好,我非常赞同老哥的意见。我承认混沌道长的研究很有深度,仅管有些地方我理解不过来,但这不是我不加精的原因,只因为我对论坛管理的权限没把握好,不知道如何加精。老哥你也知道我其实就是一混混儿,对管理实在是有点糊涂。待俺学习学习管理主法,一定予以考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1 23: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遵浅龙先生的吩咐,对混沌道人的诸多见解表示佩服,已加精,仅管有点迟到,还请混沌道长原谅,我对管理真的有点外行,刚学会加精方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