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0|回复: 0

二、《齐物论》(三)何谓“莫若以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1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内篇·齐物论》(三)
【夫言非吹(1)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2),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3)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1)吹:吹气。
(4)鷇(kòu)音:雏鸟孵出时的叫声。
(5)辩:通“辨”,分别,区别。
(6)恶()乎:疑问代词。犹言何所,何处。
(7)小成:小的认识,即成心。
(8)荣华:指华美的辞藻。
(9)莫若以明:不如放弃辩明。以:通“已”;《广韵》:“去也,弃也。”明:辨明(是非)。
发表言论不是吹气,是要对所说的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他所说的事物(比如真宰)本身还不可确定,这是真有见解呢?还是不曾有见解呢?他以为他的言论不同于雏鸟的叫声,是有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呢?道被隐蔽在何处而有了真伪,见解被隐蔽在何处而有了是非?道为什么消失而不在,见解为什么有而不被认可?道被隐蔽在小小的成心当中,见解被隐蔽在华而不实(无的放矢)的言论当中。所以才有了儒墨的是非之争,用肯定对方所否定的,来否定对方所肯定的。想要通过肯定对方所否定的来否定对方所肯定的,那么不如放弃辩明是非。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1)。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2)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3),方不可方可。因(4)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1)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两句中的“彼”、“是”是互文。下面四句同。
(2)方生: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方:并行的两船,代指互相依存的两方。
(3)可:认可,相当于“肯定”。“不可”:不认可,相当于“否定”。
(4)因:因之,因而。
万物都有那一面与这一面,从那一面看不见这一面,从这一面则能知道那一面,反之亦然。所以说那一面出自这一面,这一面也依赖那一面,反之亦然;那一面与这一面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虽然这样,一方面生则另一方面死,一方面死则另一方面生;一方面被认可则另一方面被不认可,一方面被不认可则另一方面被认可。如果把“生”和“认可”当作“是”,那么“死”和“不认可”就是“非”;如果把“生”和“认可”当作“非”,那么“死”和“不认可”就是“是”。所以圣人不走划分是非的路子,而是用道来看待事物的两面。
【亦因是(1)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2)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3),枢始得其环(4)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1)是:指“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2)果且:果然,果真。
(3)枢:户枢,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
(4)环:指户枢的承轴臼
正因为划分是非,所以这一面也可以是那一面,那一面也可以是这一面;那一面又可以分为“是”与“非”,这一面也可以分为“是”与“非”。那么果真还有那一面与这一面吗?果真没有那一面与这一面吗?不用“是非”来划分那一面与这一面,这叫“道的门轴”,门轴才得以放入承轴臼中,以顺应无穷的变化。“是”也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放弃辩明是非。
解析:
所谓国学“大师”、“专家”、“学者”们自己读不懂《庄子》,却给庄子扣上了不承认事物有对立统一两面的大帽子,此正所谓:“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庄子不仅认为事物有对立统一的两面,认为它们互相转化,而且认为有是非。只是庄子认为像儒墨那样“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辨明不了是非的。因为是非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如放弃辨明是非,用道来看待事物对立统一的两面。
哪位好心人遇到公明仪弹琴,请帮我问问冯其庸、胡文彬、蔡义江、周思源、刘心武等等:你们读的是哪国的《红楼梦》?
哪位好心人路过井边,请帮我问问曾仕强、傅佩荣、易中天等等:你们读的是哪国的《周易》、《老子》、《庄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