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20|回复: 5

[讨论] 老子论述的“道”其主要精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12 0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40 编辑

  每当我们阅读《道德经》时,都会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何谓“”?这个所谓的“”,对人类社会来说究竟有多少意义?又具有哪些内涵?它具有怎样的属性?

    何谓“”?“”就是客观的、普遍的、统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永恒的绝对规律。是强势文化,是经典、是秘籍,是不为一般人所轻易理解的平常事,也不为一般人所能轻易做到的平常事。且自然而然的容纳、渗透在世间万物之中,也显现、包含在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并且无状、无象,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任何人感觉到或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承认或不承认、愿意或不愿意,它都存在。

    德是“”的属性,是形式逻辑的典范,然而又是辩证逻辑的障碍。它不需要对不对、该不该、想不想、愿不愿、好不好、要不要。它也无须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总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的。在现实社会中以不同的形式逻辑的方式,体现在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它的内涵只有一个那就是:遵循大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无私奉献的原则。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首先是要探讨:人类社会四周充满物质的,以阴阳交变为基础的这个物质世界。

    名天地之始意思是说天地初始之时,宇宙中还一无所有,混沌阶段还处在一个静而未动、也毫无变化,也还没有生机的状态下,所以给天地之始命名为

    “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万物之母是已经有了生成天地、万物的母体和衍生机制,表明已经有了动向,开始在运动中发生变化而具有生机,这才有了生成天地、万物的条件,所以给万物之母命名为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全句的意思是说此两者对而言,同出于混沌而形成“两个状态不同的阶段,因此才有了两个不同的命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它们都是一种玄妙的存在方式,然后通过奇妙的运转而产生神奇的变化,并且变化莫测,随后不断变化再变化,这正是产生奇妙运转和一切神奇变化,以及生成天地、万物的开端。

这正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其存在的自然。变化出自天道自然,也叫法自然。没有变化就没有,变化与同时产生而存在,而不是先有变化而后才有,也不是有了才有了变化。变化出自天道自然,这就叫道法自然。论,即论天道之道法自然。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意思是说初始的、最大的繁衍之母,起着滋养万物的作用,也是生养万物的灵气。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意思是说繁衍之母开始运转,并且发生变化,而且变化莫测。它正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本。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意思是说在它产生运转、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它博大渊深,犹如天地万物的祖宗,深不可测、似无还有、似有若存、无所不有、无时不在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全句的意思是说它寂静无声息,空旷而广阔,此谓万物之宗的天地根蕴积于虚空之中,任何因素都不能改变它独特的性能,周流于浩瀚、广阔的宇宙永不停息。

    “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全句的意思是说由于扩之深远,远到不可见的程度,仿佛失去了行踪,也就是大到了极处。但是并非消失得什么都无有,而是返回了本源。这正是博大渊深的体现。

    所以绝不是死寂的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沌之物,而是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绝对规律。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思是说是知四大相合而成自然,而人类是其中之一。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思是说在功能态中观察到的一些时隐、时现的现象,若隐若现、似无还有、若隐还存,虽然恍惚之物不明显、也不稳定。但是其中有物质的存在。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意思是说但是它给人以一种迹象,时而闪烁其间,显现出其精华的存在。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思是说更让人感受到它的真实可信,给人以信息,令人确信它的存在而没有什么疑问。

    “是谓无形之物无状之象是谓恍惚全句的意思是说这样感受到的的本体,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没有形态的物质,没有形状的物象,也就是没有象征某种固定的形象。所以这无形、无状之物象,让人恍惚迷离。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凡是万物的变化,皆起自阴、阳的变化。独阳不生,孤阴不育,都因为它无阴阳的玄牝交变功能。

    阴必然与阳合抱,然后才能发生变化,有变化方能够得以新生。如雌雄之间的交媾,而后才繁育新生。因为载体为母,所以以阴为负载主体。

    太虚气体叫做元炁,也就是所谓的太空真元之炁。通过阴阳调配,使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调和此炁之阴阳使之平和,比例配合恰当而稳定。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说当宇宙处于太初状态,叫,无动向、无生机。此时还没有混沌体一但震裂而散为太虚,是动而生

    “道法自然是说自然生道、道生成天地、天地生成*人以及万物。天、地、人皆属于宇宙之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全句意思是说所以当太虚气体形成虚物质时,无数的太虚  “各自分别蕴含阴阳两个属性(此时还没有因为阴阳二炁碰撞时产生激变;也没有产生玄牝的阴阳交变功能)。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

    由太虚各自分别迸发出来的阴阳二炁,在碰撞时产生激变,于是无数的太虚发生了质变,原有的、各自的、分别的阴阳属性,转化为阴阳二原能,成为有阴阳属性的最基本物质。

    此时每个太虚分别具有,有阴阳属性的最基本物质,也就是阴阳二原能。这就是所谓的一生二

    此时每个太虚阴阳“二原能开始太极旋转,也就是有了玄牝的阴阳交变功能。此时每个太虚阴阳“二原能,分别合成元素的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三原能。这就是所谓的二生三

    物质总是在无形中逐步的趋于消失,但物质也总是以此生彼灭的循环方式存在着。无论是生物、动物、植物、矿物、有机物、无机物随时都在无时不刻的起着变化。有的是人类可以凭直觉或眼睛,甚至触觉感觉到它变化的存在。有的是可以用现代科技测量出它变化的存在。然而它们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生生灭灭,同样逃脱和违背不了这个绝对的客观规律。例如:矿物、无机物,虽然人们看不到它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消逝,矿物、塑料都会风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09: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40 编辑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而后是要探讨: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如何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人类自身不过是这个四周充满物质世界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上帝让你活一百年,你还是要死。它从不以你是否权贵、是否平民、是否富豪、是否贫穷而有所迁就与顾及。通通都逃不过这个绝对的、永恒的客观规律。所以,任何人类社会与人类自身,都应该学会善于、懂得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在人生的长河里,不光有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生活就要有质量,在有限的生命中少些病痛和困扰。不要为小事烦恼,特别是不要自寻烦。(所谓的自寻烦恼就是无知、就是愚昧、就是迷信),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人一生应该多花点时间去思考两个问题,那就是:一是做人的原则,自己应当和愿意做什么样的人;二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同样的问题你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理解,然后你愿意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心态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将这两个问题想透了,那么你就会生活得轻松多了。也就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短暂的人生不就追求两个字“轻松”吗?!所谓轻松不是干活重与不重、累与不累,而是这颗“心”累不累。心中的愉悦、快乐的生活,才是人类自身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在生活的道路上慢慢地去体悟这个道理吧!如果心态逐渐趋于平和、平稳,并且随时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那么从“修道”开始,也就离“成道”不远了。
    所谓“行道”就是“修道”的开始,“行道”难,“修道”更难,难就难到没有止境、持之以恒,而不是本身这条路有多难!学会找机会锤炼自己吧!!
    这样人类自身也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与健康。所谓的读书:中国人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就是要明白事理,总是常常能够善于分得清楚事情的主、次,以及轻、重、缓、急。心灵的轻松、愉悦才是人类自身,实实在在所要长期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人的一生中精神生活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也就是要注重充实其自身腹内的文化素养,同时提高个人素质。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充实其自身腹内的文化素养,这才真正是实实在在的。这种追求永远都不会满足、也没有止境,并且是值得我们人类终身追求的目标。
                         浩瀚世界  斗转星移  时间流水  转瞬即逝
                         静心是法则                 心静才是境界
    对人类自身来说:任何人都需要接受教育。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孩子们才需要教育,成年人更需要教育!只不过成年人更需要的是自我教育罢了。教育是为了承前启后,也是为了自我完善。否则,就无从继承前人,也无法创造未来。儿童接受教育,是为了开智而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成年人接受教育,是为了摆脱、减少烦恼、困扰。儿童接受教育,成年人是他们的启蒙老师。而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要靠自觉。因此,成年人一定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来加强自我教育!也就是走自我完善的“金光大道”。
    对人体本身来讲:促进人类自身进化和构造,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与健康。也就是走完善自我的“修炼之道”。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思是说:是知四大相合而成自然,而人类是其中之一。因他是食物链的最高层,是万物的主宰,是精灵中的精灵。无论是贵贱、无论贫富,都应该首先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全句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忙碌于日常事务之中,但要丢掉一些不必要的事务纷争和干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过于繁忙则劳于心力,对身体非常不利。甚至不经意就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侯王得一以为贞”意思是说:人得益于“一”才能够尊贵。如果侯王失去了统一规律,它的尊贵荡然无存而受挫折,不为人所尊重而失去尊贵之位。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全句的意思是说:过分强壮反而很容易进入衰老,这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习“道”可以延缓推迟衰老的原故,不习“道”的人就必然提早衰老了。
    “知和曰常,益生曰祥”意思是说:应该知道精炁调和是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所以不懂得如何去补益,其结果是越补越不利。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意思是说:用药物和丰厚的食物去补益身体,其实是违背了生理的正常规律,这正是过于补益的结果。
    “精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气曰强”全句的意思是说:精炁平和是人体的正常运行规律,不但要掌握精炁和谐的自然规律,而且要能够明白如何顺应自然养生的道理。要使人体精炁有序运行,只有用心的宁静去治炁,使之养益身体,这样身心自然健康。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重,得与亡孰病”全句的意思是说:究竟荣誉与你关系密切呢?还是身体本身对你更为重要呢?再把身体与财货比较,哪个对你更重要?
    获得与失去哪个对你有害?表面上看似获得有益,而潜在的危害反而增加了。失去看似不利,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宜得之无喜,失之勿忧方是。
    虚荣心往往会害了一个人整整的一生,也许临到死的时候,也没有能够悟出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往往心里活得很累,为什么人们常常关注名利,多于关注自身?!
    那么身体健康和财货哪个对你更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常常表现出,财货比健康更为重要!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真是令人费解!
    “是谓宠辱若惊”是说:如果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只要从自身去作反省,改善自己的所作所为,又何至于惊恐若是呢?
    患得患失会损伤身心,换句话说:这样会直接影响你的健康。只有做到“知足常乐”,不争荣耀正确对待恩宠、屈辱才是。
    “五味令人口爽”是说:多种多样的美味佳肴,使人无节制的大吃大喝,以至于口味大伤而败坏。
    常常毫无节制的大吃大喝,无形中让自己的五脏六腑,长期都处在超负荷的不正常的运转当中,长此这样身心都将受到一定的伤害,当然最终将使你什么都不想吃,以至于什么都吃不下了。有许多的病是吃出来的,一点不假。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全句的意思是说:因为慈爱是自己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才勇于去帮助别人。因为俭朴让自己少了很多的欲望和杂念,所以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这样大多数人也都在为你的利益考虑,所以作为个人的你一点都不会吃亏,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这就是“道”的基本原理。
    “天之道,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馀而补不足”全句的意思是说:自然法则如此,它的规律是“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害”。
    特别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害”一句是关键,损之,益之皆是使它们有利而不害。
    “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害”意思是说:有馀或不足对两者来说都是不利的,之所以损此而补彼,使之平衡适当,对两方面来说皆无害处。
    当损耗去多余的东西并非不好,其实反而是好事情。补益并非一定就好,当补益则补益,不当补益而补益反而会受到损伤。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全句的意思是说: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本来已不足的不是补益反而是去损耗,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反而“损不足而奉有馀”。
    “坚强者,死之徒”意思是说:坚强者往往处世的态度过于强硬、太要强者总是斤斤计较,并且受不得一点委屈,也吃不得一点亏,其结果这是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
    “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柔弱者往往懂得凡事不急于求成,当以大局为重,看似委屈在先、忍让求全,其结果是一条走向全生的道路。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一味地用强硬的态度处理事务,反而不利,应该视为下策。是说以表面看似柔弱的态度处理事务,看似委屈、忍让求全,实际上更为有利实为上策。
    “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贪求往往失误,不贪多反而有所得,越贪多越令人迷惑,反而把自己都搞糊涂了,其结果将一无所得,什么也没有得到和保住。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诚全而归之,岂虚言哉”全句的意思是说:事物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是以坚强者反而导致死亡,而柔弱者反而得以生存。
    古人有这么个说法,暂时地委屈、忍让,确能得到完满的归结。这句话可不是骗人的假话哟!
    所谓贵贱不是在于你有多高的地位或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文凭或口才是不是出众。而在于你有多深厚的涵养或厚重的文化素养,以及有多少为大众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也不在乎你读了多少书,中国人读书不是仅仅为了求知,更重要是为了明理!还要看你是不是个名副其实的明白人。而不是别人说你是个明白人。所谓贵贱、贫富,是否有必要去划分。不过是人类自己划分的所谓阶层而已,是否被大众所接受,能否使大众认同那还是另一回事。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之所以尊重这个人,不是他有多高的地位,也不在于他有权、有势,也不在乎他是否富有或贫穷,更不在乎他出生是否所谓的是高贵或低贱。只看一点本人怎么样:他是否不因别人捧他、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也不因别人贬他、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一钱不值了。换句话说:赴国宴不显得庸俗,讨口也不会感到自卑。这就是一个人应有的骨气和厚重的文化素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09: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40 编辑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其次是: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的心态和奉献精神做事情,没有什么是做不到和办不到的。无私奉献对一般人而言,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私,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不现实的。对一个人来说,一点都不自私那是不可能的。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是要做到不极度自私、不过分自私却是有可能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只是每个人所能做到的程度有所不同,随即才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层次上的差别和差异而已。人类社会往往是以自己的好恶,而不是以遵循客观规律来做事和观察、评价这个社会的。愿不愿、值不值、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要不要,这些都是人文属性所决定的。
    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在现代人的眼中《道德经》中的“无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顺乎自然什么都不做,一切随自然生息而定。这种解释显然是荒谬的。如果是那样老子就没有必要呕心沥血写下这五千言给人们以警醒。
    二是要告知人们做任何事,都应像大自然那样无私,并遵循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应效法自然原本无私的精神。
    三是要告知人们:无为是法则,无所不为才是目的。也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以无私的心态去做事,以无所不为达到目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意思是说:“道”本“无为”,是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功可大了,所以我知道“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全句的意思是说:行不言之教,如“道”之无为,不言不语悄然进行,此隐隐“无为”之体现。无为的有益之处广泛,功不可没。
    “圣人以仁百姓为刍狗。辅万民而尚自然之无为”意思是说:“圣人”是以天地为榜样,辅育老百姓而崇尚自然之“无为”。
    二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说:具有上德的人做事情不抱任何私心杂念、心甘情愿去做。“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是说:具有下德的人做事情总是以有所得才去做。所谓无以为、有以为,也就是告诫人们做事情不要总是抱着什么目的才去做,当心算计过去、算计过来,没准就把自己给算计进去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全句的意思是说: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抱着无私、无求,那么心灵的安宁就容易得到保持。凡事不从抱有个人占有欲念着想而有所求,结果什么烦恼都没有。
    “智慧出,有大伪”所谓“智慧”指欺诈奸巧而言。意思是说:欺诈的思想抬头之后,就有欺国骗民的大奸人。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意思是说:精明伎巧之徒,若能够放弃贪财高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至于相互窃夺。
    “见素抱朴”是说思想纯真,抱定一个朴实的心态。
    “少私寡欲”是说减少本来有的私心,去掉原来过多的欲念。
    “绝俗无忧”是说应当放弃世俗观念,心灵才不至于受到世俗的困扰,心态平静,自然无忧无患,反而心有所属。
    以上都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放弃私心和贪念,从世俗中摆脱出来。不受世俗的陈旧观念所束缚,能够放弃争名、夺利的心态,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超然自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了解别人只需小有精明的头脑就行了。而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在社会现实中常常以至于发出,所谓的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实为自欺欺人自私到了极点,却厚颜无耻的要求得到众人的谅解和同情,真是不可思议、令人费解!
    三是人类应效法大自然无私奉献的精神,以身作则。
    “侯王若能守,万民将自化”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侯王能够以“无为”的原则,信守自己的诺言,自己首先做到“无为”,以自己的无私行为,作为万民的榜样。万民将自然而然的效法,而受到感化。并且还能够激发万民,也能作出无私的奉献。
    以自己的无私行为去带动万民,这样国家就会安静而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万民幸甚!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全句的意思是说:所以圣人总是本着“道常无为”的原则,以无私的行为处事、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则民众自然得到教育和感化。所谓“无为”也就是无私的行为,无私心而为公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可见人之道悖于天道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说:作为求学来说,总是日见进步和有所收益;但作为行道来说,却是欲念日渐损失和减少。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是说:所谓减弱、减少再减少,是因为减弱、减少自私自利的私欲,并非一日的功夫就可以达到。总是在不断进步中才能使私欲日渐减弱、减少,以至减弱、减少到“无为”的崇高品德的境界。
    “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无所贪念、私欲,也就是毫无私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结果反而应该得到的都得到了。
    “天之道,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馀而补不足”全句的意思是说:自然法则如此,它的规律是“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害”。
    特别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害”一句是关键,损之,益之皆是使它们有利而不害。
    “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害”意思是说:有馀或不足对两者来说都是不利的,之所以损此而补彼,使之平衡适当,对两方面来说皆无害处。
    当损耗去多余的东西并非不好,其实反而是好事情。补益并非一定就好,当补益则补益,不当补益而补益反而会受到损伤。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全句的意思是说: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本来已不足的不是补益反而是去损耗,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反而“损不足而奉有馀”。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问题出在过于放纵自己,有太多的贪念,已经多了还想更多,甚至不顾损伤别人来满足自己。其结果反而是害了自己。
    “圣人不积,概以为人己愈有,概与予人己愈多”全句的意思是说:圣人不多求积蓄,只要够用就行了。并且愿意慷慨帮助别人,使人皆得以富有,以自己之能力帮助多数人致富。也就是今天的扶贫,大家都富有了,自己也就更加富有了。
    对一时富不起来还处于贫困的人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周济,也就是所谓的扶贫、济贫。待他们都富有了,则一邦也都富有了,一邦富有了民众自然也就富有了。
    大家都富有了,自己就更加富有了,得到的不仅仅是财物,更多的是财富。换句话说:全民富才是真正的富,全民强国家才是真正的强。
    “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谓配天古之极”全句的意思是说:捐赠有余而补不足,是去掉两者的不利,从而有利于两者方为得当,并且保持本来有的平衡。其取舍的原则在于“利而不害”,这就是“天之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谓不争之德”全句的意思是说:圣人“为而不争”的德性,这种美德符合天古之道。圣人以身教,提倡扶贫、济贫,从而达到共同致富。所以圣人在无形中,以大公无私而无所不为,也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并且“为而不争”,以无以为的心态去做事,更不与民众相争。
    圣人“为而不争”的德,不正是本着“天之道,利而不害”的原则办事么?由于不争反而能够得到,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也无法和他相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意思是说:我的话并不空虚,其实是很容易懂得的,也是很容易实行的。
“言有宗,事有君”意思是说:我的话是有来源、有根据的,并且也是很有哲理的。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是说:可惜普天下的人多不理解,也都不肯去实行。
“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意思是说:唯独我不知道其中原因,所以能够理解深知我心的人太少了。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意思是说:了解我的人不但稀少,然而效法我的人就更少了。
“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说:我做到自己无私,这样万民自然而然的就会受到感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是说:我做到心灵的平静,修心养性,这样万民的心也就会端正无邪。
“我无欲而民自朴”是说:我没有过多的贪念、欲望,这样万民自然也就变得诚朴了。
“我无事而民自富”是说:我不以追求个人的事业成就为私业,一心只为民众做事,这样万民自然就会富裕起来。
    既有思想教化的一面,而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无私行为去带动万民,致使人人不过份、极度自私,逐渐、无形地使人人都变得不那么自私,最后人人都无私。并同时遵循其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要求别人,更不能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强加于人。即使别人能够接受你的观点和见解,那是他的觉悟,否则他也不能接受,他也学不到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09: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40 编辑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再其次是:圣人之治(爱民治国)。人类社会当以从治理“人心”作手,本着长远地、无形地、慢慢地将“道”(德)之心渗透人心,辅以科学的、稳定的、逐步的、长远的、广泛的、健康的加以发展,逐渐地将恶性循环转化成良性循环,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地进入所谓的文明、进步!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意思是说:国家朝政不随意、轻易、任意强制主宰老百姓的意愿,那么民心淳朴,朝政随民心而安定,并且同时说明国家治理得当。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同样的道理,国家朝政赋税繁苛,民心愤愤不安,这就反映出国家朝政失之不当。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意思是说:行凶作恶的人多了,国家就会动荡不安萌生动*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意思是说:奸猾的、巧诈的、心术不正的人多了,邪恶由此而滋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是说:国家法令繁多杂乱,反而导致了昏乱,不考虑从根本上去谋求解决,却妄图以法令遏止。结果作奸犯科的盗贼并不因此而减少、收敛,反而越演越烈多了起来。
    “非民之难治,实以其上之有为”此《老子》之所以不完全主张法制的观点,而强调导民于朴、法令为辅。实乃“长治久安”之道。民本无错,何治之有,若果认为“民之难治”,则不是一个“爱民”的君主。
    实际上是因为:上层领域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争论不休,以至于把天下搞得大乱,甚至民不聊生、动荡不安。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全句的意思是说:削弱心中过多的名利欲念。充实其腹内文化修养,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减弱其狡诈、奸巧之心。增强和完善其做人的骨气。
    以上“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皆从心灵深处根本治理“人心”的方法。(在《道德经》中“智”皆作狡诈、伎巧、权谋的意思解释)
    “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意思是说:常常使民众懂得做人为人的道理,没有狡诈、伎巧、权谋之心。没有过多贪念稀世奇珍、贵重货物之心,没有争夺而拥有过多的贪念和欲望,这样就不会扰乱了自己的心绪。这样也就使得小聪明的奸诈者不敢为非作歹、明目张胆。
    “不赏贤,使民不争荣”意思是说:不主张重赏所谓的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贤能,从而使他们不争名而不慕虚荣。做事情只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尽心尽力、无愧于心就行了。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意思是说:不认为有什么东西是贵重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去相互争夺和拥有。
    世间无论任何东西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主体而转动的,它们的存在以及所谓的价值,也都仅仅是为“人”这个主体服务的。本末倒置实不应该。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引起人们过多的贪念和欲望,这样民心也就不乱了。
    “欲不欲,不受名利之惑”意思是说:无论有没有不应该有的过多的贪念和欲望,都应该做到不受名利的引诱和迷惑。
    “学不学,不复众人之过”意思是说:懂得了、学会了什么东西是不应该学的,就不至于重复众人所犯过的过错了。而不是强调那些是应该学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有意、无意很容易的,就把那些不应该学的,通通都学会了。
    “以辅万民而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全句的意思是说:圣人以身作则辅助与引导万民,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欲念。唯有没有过多的欲念,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自觉、自律,不应该有的行为就不要去做,以无私、无以为的心态去做事情,这样天下就不难治理了。
    意思是说:应该削弱个人心中过多的名利欲念。充实其腹内文化修养,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减弱其狡诈、奸巧之心。增强和完善其做人的骨气。以上“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皆从心灵深处根本治理人心的方法。(在《道德经》中“智”皆作狡诈、伎巧、权谋的意思解释)而不是当智慧解。
    老子《道德经》里“智”的内涵就是:狡诈、伎巧、权谋。最多算得上一点小聪明。就是小聪明也应该用在正道上。如果当人们总是以狡诈、伎巧、权谋去做事情,在老子的眼里也不过是耍耍小聪明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智慧,更不用说大智慧了。老子所论述的“道”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了解别人只需小有精明的头脑就行了。而要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要做个明白人那可是大智慧哟。
    常常使民众懂得做人、为人的道理,没有狡诈、伎巧、权谋之心。没有过多贪念稀世奇珍、贵重货物之心,没有争夺而拥有过多的贪念和欲望,这样就不会扰乱了自己的心绪。这样也就使得奸诈者不敢为非作歹、明目张胆。
    这样人类自身也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与健康。所谓的读书:中国人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就是要明白事理,总是常常能够善于分得清楚主、次,以及轻、重、缓、急。心灵的轻松、愉悦才是人类自身,实实在在所要长期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人的一生中精神生活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也就是要注重充实其自身腹内的文化素养,同时提高个人素质。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充实其自身腹内的文化素养,才真正是实实在在的。这种追求永远都不会满足、也没有止境,并且是值得我们人类终身追求的目标。
    “古之善伪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全句的意思是说:古时候善于伪装的所谓“道”者,他不是要老百姓明白事理,而是表面说一套,实际又另外做一套去愚弄老百姓、欺骗蒙蔽老百姓。
    他认为这样老百姓就好管理了,他叫老百姓向东,老百姓就向东,他叫老百姓向西,老百姓就向西。然而他没有去考虑,如果老百姓都向傻瓜一样,这个国家、民族、子孙,何以强大、繁荣、兴盛。
    “国之难治,以其智多”意思是说:国家之所以难治,是因为耍小聪明的狡诈、伎巧、权谋的人多了,也就是所谓小人越来越多了。所以才那么难治。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全句的意思是说:所以,以欺诈、伎巧、权谋去治理国家,尤如是残害老百姓、掠夺国家资源、搜刮民脂民膏的强盗头子,也是隐藏在国家里面的“贼”。这种人可说是最胆大的贼,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偷。甚至胆大妄为,漠视、藐视王法的存在。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意思是说:不以欺诈、奸巧、权谋去治理国家,以“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则是国家之幸事、民族之幸运、家庭之幸福、子孙之幸盛也。
    “玄德深矣,远矣!”并且说:玄德的含义很深、很远,玄德特别对于后世来说影响极其深远!
    “与物反矣,乃至大顺?”意思是说:倘若治理国家的方式,违反了事物本身的规律,它又怎么能够大顺呢?换句话说:能够将恶性循环,转换成良性循环,它又怎么可能不大顺呢!
    “鱼不可脱于渊,国不可失于人”意思是说:鱼离开了渊深的水源就不能长期生存。国家不可以没有有“道”贤德明君的领导。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全句的意思是说:治国当以正大光明的方法;然而用兵就只能用权谋之术;而取天下就应当“以无事取天下”。不存有个人私业的想法,而以利于万民的大业为出发点、为目的,这样民得以富、国得以强。
                   万民富才是真正的富                    万民强国家才是真正的强
    民心所向、万民所归,这才是真正的取得了天下。所谓的“取天下”,是取得天下人的信任而委以重任也。
所谓得天下者,也就是有“道”贤德君主取得天下人的信任而委以重任,为天下人管理好天下,而非君主一个人自己的天下。
    所谓的“若可托天下,若可寄天下”的人,是说得到天下的人是受天下人的委托,并且不以天下的大业为私业。所以也可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而寄以重托,使天下人寄予无限的希望和憧憬。也就是要“以无事”的心态对待天下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全句的意思是说:要想把天下坐稳,而不至于失去天下,那么就要常常以无事的心态对待天下人,才能得到民心并拥有天下,并且代天下万民管理好天下。
    也就是说如果报有以天下为私业的心,而想取得天下者,他的“德”显然是不足以取得天下的。修身养德的贤明君主才能“取天下”:也就是说才能坐得稳天下,而不至于失去天下。
    而最终能够坐天下者:必定是德才兼备、谦恭下士能善待天下万民的有“道”贤明君主。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和拥护,他才能得到天下人的信任而委以重任主管天下。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全句的意思是说:当老百姓有了埋怨的心情,再去调和这种怨气,即或调和了大的怨气,大怨之外的其余小怨也还是会有的,这也是一种一时未能调和的其它矛盾,这种做法怎么可能得到完善解决。
    这意思是说:不强制主宰,不任意、不轻易、不随意、不粗暴防碍老百姓,按照自己正常的意愿安居乐业,那岂不比有怨再去调和的好么?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全句的意思是说:
    做事情要设身处地,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要心怀慈爱、与人为善、宽厚待人。考虑、处理问题要善于渊深忠厚。
    为人处世不食言、不欺人,要善于信守自己的信用,对承诺负责。
    处理政务应该以人为本、公正不偏,治理国家要善于爱民治国、安定太平。
    做事情要踏实、细致,要善于尽到自己的能力。
    行动时要敏捷、迅速,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和顺应趋势。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意思是说:不要随意、轻易、任意强制、胁迫老百姓怎样去处理他自己正常的日常事务,也不要防碍、阻碍、粗暴的对待老百姓所从事的正常生活的活动。这样就没有什么厌恶和埋怨可生了。
    “夫唯不厌,是以不怨”意思是说:唯有上面不强制、胁迫于民,因此民众自然也就不会报怨上面。这样民众认为上面的行为可亲、可敬,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埋怨了,把怨气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下。
    能以攻心作为出发点,这样的怨气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攻心不在说教,而在示德、施德于民众。这样民众就能耕耘自足,也就国泰民安了。此不正是“以道莅天下”的具体作为么?
    这是圣人的攻心之术,而不以责罚的方式。这就是老子一贯主张的“道(德)心”的体现。换句话说就是与人为善、宽厚待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6 01: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41 编辑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再其次是:圣人之治(爱民治国)。人类社会当以从治理“人心”作手,本着长远地、无 ...[/quote]
好想国学,好想放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9 13: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7:41 编辑

国学=水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