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49|回复: 120

[先秦诸子] 孔子的“大过”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1 21: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卷四·述而第七》
     孔子自叹自己早年曾有大过,可孔子的大过是什么却无人去探究,故特发此帖,看看能否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

青竹按:此帖始发于国学论坛之道学参玄版,楼层虽然盖了二百多,但仍没有合情合理的答案,故在此重发,看看能否有意外的收获。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20 功勛 +18 收起 理由
神机军师dmj + 20 + 20 + 18 好的建议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21: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可能指贸然堕三都或者堕三都失败。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个大过必然发生在他五十岁之后,否则他也不会感叹自己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易》,就可以没有大过了。
堕三都可谓是孔子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抱负还完全没有展开就被迫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孔子堕三都错误的估计了形势,没有看出孟氏不希望堕三都。而错估的来源可能就是孔子没有看穿“变易之道”,以为孟氏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两人均拜在自己门下,孟氏一定会支持自己,却没想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当初孟氏对孔子的尊敬不等于现在仍然对孔子尊敬,即使仍然对孔子尊敬,也不等于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孔子没有把握好“相时之道”和“相人之道”,而这些在他详细研读了《易》之后终于弄明白了,然而悔之晚矣。
如果孔子不那么急于求成,不想当然地认为孟氏会支持自己,也许堕三都真的能成功,而孔子后来的政治生涯也可能不会那么坎坷。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12 銀子 +14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重庆吴戈 + 2
神机军师dmj + 80 我很赞同
青竹大哥 + 10 + 60 + 10 见解独到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22: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人一个想法,孔子眼里的大过,在当今的人们看来也许只是小事。而孔子眼里的小错,也许会被看成是大过。人人都在爬山,爬多高看多远。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4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20 谢谢参与
高老夫子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22: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2# 雪狼
雪狼先生的回复不失为一条好的回复。

  要是孔子所言的是在学识荡围内的就另当别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2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0: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孔子的“大过”,就是把周易系辞拿来跟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礼记等诸篇对照着看……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2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0: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2# 雪狼 很有可能,也许包括杀少正卯。无论从大过的卦象,还是结合上下文判断,很可能是老孔对早年的政治能力不行的懊悔。从好处想,可能是他觉得当年错了;当然,从坏处想,不排除他觉得当年不够狠。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30 如此讨论甚善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0: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江河兄再补充一点点,就快明了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可能指贸然堕三都或者堕三都失败。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个大过必然发生在他五十岁之后,否则他也不会感叹自己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易》,就可以没有大过了。
堕三都可谓是孔子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抱负还完全 ...
雪狼 发表于 2011-10-31 21:40



比较同意,孔子从政时间很短,有点和康有为时候的情形类似。然而孔子终究是学者,从下台后就直接去周游列国了,而不是谋划东山再起,可以看出书生意气太重。然而从整个《论语》中来看,孔子包括他的弟子在内,没有一个人在当时的大国主政过,虽说72贤人,各有所成,但是多是个人修养所致,所以孔子老了从易经上说,是不是开始反省他自己的整个学说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30 如此讨论甚善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可能指贸然堕三都或者堕三都失败。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个大过必然发生在他五十岁之后,否则他也不会感叹自己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易》,就可以没有大过了。
堕三都可谓是孔子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抱负还完全 ...
雪狼 发表于 2011-10-31 21:40

狼兄的见解虽然独到,但在理解原文上却有一个硬伤。即,狼兄是把“五十以学《易》”中的以读为连词,义同“而”,如此,问题就出来了:
1、孔子只有在五十岁以前开始学《易》,“加我数年”才说得通,如果是五十岁以后才学《易》,“加我数年”如何解释?
2、在问题1没有解决以前,狼兄凭什么断定孔子的“大过”发生在五十岁之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2# 雪狼  
雪狼先生的回复不失为一条好的回复。

  要是孔子所言的是在学识荡围内的就另当别论。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0-31 22:47

孔子所言的大过,指的是“学识荡围内”的大过也未尝不可能。
期待窗明兄的个人见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孔子的“大过”,就是把周易系辞拿来跟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礼记等诸篇对照着看……
江河 发表于 2011-11-1 10:22

这工程也太大了点吧?
再说,并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系辞》是孔子所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2# 雪狼  很有可能,也许包括杀少正卯。无论从大过的卦象,还是结合上下文判断,很可能是老孔对早年的政治能力不行的懊悔。从好处想,可能是他觉得当年错了;当然,从坏处想,不排除他觉得当年不够狠。
神机军师dmj 发表于 2011-11-1 10:24

沿着这思路走,得首先解决青竹在9楼提出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同意,孔子从政时间很短,有点和康有为时候的情形类似。然而孔子终究是学者,从下台后就直接去周游列国了,而不是谋划东山再起,可以看出书生意气太重。然而从整个《论语》中来看,孔子包括他的弟子在内, ...
半介书生 发表于 2011-11-1 10:55

“反省他自己的整个学说”——兄的视角很好,不知能否说得更详细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7: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杀少正卯之事,颇为可疑。
始见于《荀子·宥坐》,在《国语》等史书中均无记载。这样标志性的事件,正史怎么会不记载呢?要知道在孔子时代,史官的风骨尚在司马迁之上,不可能为尊者讳,更何况当时的孔子不过是个大司寇,远非那些世袭大夫可比。连崔杼、赵盾都不能逃脱史家之刀笔,何况孔子?

2# 雪狼  很有可能,也许包括杀少正卯。无论从大过的卦象,还是结合上下文判断,很可能是老孔对早年的政治能力不行的懊悔。从好处想,可能是他觉得当年错了;当然,从坏处想,不排除他觉得当年不够狠。
神机军师dmj 发表于 2011-11-1 10:2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7: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五十岁之前,孔子肯定是读过《易》的,以孔子这般爱书好学之人,没有读过《易》是不可能的,况且以他交友之广,接触《易》并非难事。
但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否早年的孔子把《易》当作纯粹的卦书而归于此列呢?这样的话,“加我数年”就可以解释为:“如果我在采取堕三都的行动之前,多花几年时间研读一下《易》,那就不会犯下这个大错了”。因为抛开了对《易》的成见,所以孔子觉得后悔当年没好好读《易》。

狼兄的见解虽然独到,但在理解原文上却有一个硬伤。即,狼兄是把“五十以学《易》”中的以读为连词,义同“而”,如此,问题就出来了:
1、孔子只有在五十岁以前开始学《易》,“加我数年”才说得通,如果是五十岁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1-1 17: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7: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孔子不会把自己以前的整个学说看成一个大过。孔子老年所述,与早年所述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却并不是180度转折,也没有大幅度否定以前的学说,反倒是自称“吾道一以贯之”。可见,孔子的一些核心思想或者说“道”在早年已经基本成型,只是在具体做法,或者说“术”方面不成熟,晚年认识到自己当年采取的一些方法并不足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反省他自己的整个学说”——兄的视角很好,不知能否说得更详细点?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1-1 17:2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五十岁之前,孔子肯定是读过《易》的,以孔子这般爱书好学之人,没有读过《易》是不可能的,况且以他交友之广,接触《易》并非难事。
但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否早年的孔子把《易》当作纯粹的卦书而归 ...
雪狼 发表于 2011-11-1 17:40

这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易》这部书是不是一般人都能看到?换言之,在孔子没有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之前,他有没有可能接触到《易》这种典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8: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孔子不会把自己以前的整个学说看成一个大过。孔子老年所述,与早年所述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却并不是180度转折,也没有大幅度否定以前的学说,反倒是自称“吾道一以贯之”。可见,孔子的一些核心思想或者说“道” ...
雪狼 发表于 2011-11-1 17:44

话说回来,削三桓、堕三都其实只是鲁国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而孔子也只是适逢其会被那些政治集团利用而已,故行动的成与败当不会令孔子到晚年乃耿耿于怀。
因此,孔子所说的“大过”,指的是对他早年思想的反思未尝不可能,毕竟,孔子所致力的主要还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
至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已经解释过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的道,指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8: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1-11-1 18:14 编辑
杀少正卯之事,颇为可疑。
始见于《荀子·宥坐》,在《国语》等史书中均无记载。这样标志性的事件,正史怎么会不记载呢?要知道在孔子时代,史官的风骨尚在司马迁之上,不可能为尊者讳,更何况当时的孔子不过是个大 ...
雪狼 发表于 2011-11-1 17:33

问题是,除了《春秋》,周朝还有什么史籍能流传下来?而《春秋》是怎么来的,狼兄应该是很清楚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8: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指秦朝的焚书坑儒,我认为其所焚之书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秦朝最应该防范的其实应该是战国期间的各国史书,但是战国史书并没有明显的缺损,而《战国策》所记载的内容也没有对秦国有明显的倾向性,甚至直接记载了一些对秦国大臣的批评。既然这些没有被焚,那么春秋时期的史书也同样没有必须焚的理由。
而且这里不是因为文献的缺失,而是因为已知文献中无一记载,这两者是不同的。从已知文献来看:
春秋时期的著作,《国语》、《左传》中都没有记载,这是很可疑的。如果孔子认为自己所作正确,对于与孔子一向的行为模式相冲突的事件,学生们必然印象深刻,那么即使《论语》中都很可能会有记载;如果孔子认为自己所作不正确,那么为何没见弟子发问呢?更何况,作为孔子诤友的左丘明,无论认为孔子所作错误或者正确,都应该留下只言片语才对,毕竟这种标志性事件,无论从正面反面来说,其意义都足以记入鲁国史书了。
况且,孔子在当时并没有超然的地位,就算左丘明不记,难道其他史官不会记录吗?入朝三日就杀人,这在同期的史书中看谁这样做过?如果没有人这样做,孔子第一个这样做,即使是别国的文人也会将其记录下来。那么多人,无一记载,不是很可疑吗?况且,一向以《非儒》闻名的《墨子》都无此记载,对于墨家传人,这样一个明显可以被攻击的瑕疵,怎么会不记录呢?而一向喜欢拿孔子开玩笑的《庄子》,也同样没有记载,如果你是庄子的作者,难道不会编排一个孔子刚说完“焉用杀”就来诛少正卯的情节吗?难道不会借老子之口指责孔子不仁吗?
孤证不立,一个迟到上百年之后仅仅见于《荀子》的故事,在存在诸多疑点的情况下,不足以采信。

问题是,除了《春秋》,周朝还有什么史籍能流传下来?而《春秋》是怎么来的,狼兄应该是很清楚的。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1-1 18:1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8: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易》属于严格管制的书籍,那么孔子晚年不再当官之后,应该也没有权利接触《易》,但是孔子晚年韦编三绝,显然是自己拥有一部《易》,而不仅仅是借来的。
如果不属于严格管制的书籍,那么以孔子交友之广,为人知勤学好问,拿到一部并非难事。别忘了就连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曾拜在孔子门下,子贡是卫国的官宦子弟,孔子又与左丘明交好,这么多途径,我认为孔子没有理由接触不到并非严格管制的《易》。
另外,孔子的二期弟子商翟,就是以解《易》著称,可见孔子曾经以《易》做过教材,而且不大可能是在晚年。

这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易》这部书是不是一般人都能看到?换言之,在孔子没有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之前,他有没有可能接触到《易》这种典籍?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1-1 17:5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8: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孔子来说,堕三都的失败标志着孔子从政生涯的结束,因此孔子晚年回想起来,会觉得可惜也并不奇怪。而且这句话也未必表示孔子耿耿于怀,更像是对《易》的赞叹。
《论语》中孔子言行冲突的地方并不多,套在具体的情景下也没有什么明显不合理的地方。除非《论语》记载的全都是孔子堕三都失败后的言行,否则应该看出明显的冲突才对,但是《论语》中显然记载了很多堕三都之前的事情。因此作为可能涵盖了孔子从四十岁到七十岁言行的《论语》,如果没有发现明显的思想大转折痕迹,那么把这里的“大过”理解为否定自己当年的思想,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话说回来,削三桓、堕三都其实只是鲁国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而孔子也只是适逢其会被那些政治集团利用而已,故行动的成与败当不会令孔子到晚年乃耿耿于怀。
因此,孔子所说的“大过”,指的是对他早年思想的反思未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1-1 18:1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2: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明天再跟狼兄讨论这种严谨的问题了,今晚暂时轻松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22: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去水楼的自报家门贴看看吧,诗缘先生起了个高音C,别人都不敢接了。

哈哈,明天再跟狼兄讨论这种严谨的问题了,今晚暂时轻松一下。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1-1 22:2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易》属于严格管制的书籍,那么孔子晚年不再当官之后,应该也没有权利接触《易》,但是孔子晚年韦编三绝,显然是自己拥有一部《易》,而不仅仅是借来的。
如果不属于严格管制的书籍,那么以孔子交友之广,为人 ...
雪狼 发表于 2011-11-1 18:38

.
      《汉书·艺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因此,如果班固先生不是瞎掰的话,如此神圣的《易》,夫子是不该轻视的,可从《论语》、《史记》和帛书《易·要》的记载来看,孔老夫子还是直到晚年才开始重视对《易》的学习和研究。
      若是易道果如如班固先生所认为的那么神圣,夫子一得到《易》就当深入研究,如是,则不该出现其晚年“大过”之憾。于是,便又引出两个问题:
      1、孔子在“读《易》韦编三绝”之前应该没能拥有甚至得阅《易》一书(基于《易》是极其神圣的)。
      2、《易》在孔子时代,其价值恐怕还没有被人(包括孔子)认知。(《易》并非如班固所云的那么神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孔子来说,堕三都的失败标志着孔子从政生涯的结束,因此孔子晚年回想起来,会觉得可惜也并不奇怪。而且这句话也未必表示孔子耿耿于怀,更像是对《易》的赞叹。
《论语》中孔子言行冲突的地方并不多,套在具体的情 ...
雪狼 发表于 2011-11-1 18:45

.
      事实上,堕三都失败后,孔子并不认为自己的政治生涯从此结束,或者说他并不愿意就此结束,其此后十四年周游列国求职以谋东山再起的历史即可为证。
      孔子之所以孜孜以求、迫不及待介入当时的高层政治,很明显是为了推销他的治国理论和实现“克己复礼”的宏愿,而不仅仅是为了谋取厚禄。如此,其晚年的感叹,如果说与他早年的思想、观念、主张无关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1: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是第二种可能性,因为孔子一向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他用《易》尝试卜卦之后发现对错各半,难道还会认为它灵验吗?如果他不认为灵验,那么把它当作“怪力乱神”敬而远之也并非不可能。
《易》之重要并不意味着它会被禁止流传,顶多是像俎豆等祭祀用品一样不允许在集市上自由买卖罢了。对于有心求取的人来说不会是难事。
当时的中国似乎也没有敝帚自珍的传统,否则晚年孔子修春秋,派学生们去借各国史书,应该屡屡碰壁,很难集全才对。

.
      《汉书·艺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因此,如果班固先生不是瞎掰的话,如此神圣的《易》,夫子是不该轻视的,可从《论语》、《史记》和帛书《易·要》的记载来看,孔老夫子还是直到晚年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1-2 11:0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2: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是第二种可能性,因为孔子一向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他用《易》尝试卜卦之后发现对错各半,难道还会认为它灵验吗?如果他不认为灵验,那么把它当作“怪力乱神”敬而远之也并非不可能。
《易》之重要并 ...
雪狼 发表于 2011-11-2 11:49

单以雪先生这条回复来论,这条回复本身是不是就表述出孔子在对《易》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2: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1-11-2 12:48 编辑

以雪狼先生之见
大过应该是指教学生一事。。

因为他教出的学生,跟他几十年的学生,居然没有一个懂得孔子讲什么。
孔子不后悔浪费那么多时间在教学而不是求官上面才怪。。
孟子就很明白这一点,从此确立儒教努力求官获取权力的传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4: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当然,我认为孔子在对《易》的认识上,是有重大转折的,而且这种转折实际上也是“解《易》史”上的重大转折。在此之前,人们只把《易》当作卦书,直到孔子才开始仔细钻研其内在含义,把《易》当作哲学来阐释。

单以雪先生这条回复来论,这条回复本身是不是就表述出孔子在对《易》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呢?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1-2 12:0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