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质文刚柔

[综合讨论] 漫谈学问研究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3: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思想自由,任何人都不会反对吧!然而,诸子百家争鸣的最终成果是争呜出主流学派,人文化成天下的思辨论理学:孔子儒学。焚书坑儒,彻底断送了诸子百家的自由争鸣及争呜出来的主流学派。百世皆行秦王制,孔儒的民本政制在历史上几乎消声灭迹了,中华民众从此无自由。无自由的民族多悲惨!无自由的国家多磨难!制造无自由的悲惨和磨难的秦始皇及百世皆行秦王制,竟受到推崇,若再重演满清强制民众疏辫子,这类人也甘愿做顺民,不是“自我犯践”?集权大一统,同样出现文字,货币,计量等大一统的配套,值得赞颂?说到历史开创,何止秦始皇?禅让制的事不过三,开创王制分封的三代损益,是禹夏开创,方有续后秦始皇法家独裁,君主世袭专制的大一统。因秦始皇暴政的二世而亡,开创出文景两朝的道家无为之治。无为之治弊政层出走不下去,开创出汉武有为政治,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延续汉唐时代有道伐无道的经世致用,出现盛唐的贞观之治,君舟民水的独尊儒学,君主专制条件下的民本政制,开创出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唐宋变革史。宋王朝开创的唐宋变革逆道,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汉夷王朝的两度陵替,开创出满清专制的君师一体,治学一统,重演秦始皇的法家独裁,不是二世而亡,而是出现所谓的康乾盛世,统治二百六十年,百世皆行秦王制悲惨的灾难史结局。承前启后的君王开创,不推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独尊儒学的民本政制,反推崇法家独裁专制初始的秦王制大一统,让灾难深重延续下去,延续后代子孙?又是一代人的罪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3: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主义的历史,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因果历史,基本明朗。孔儒经典及“为往圣继绝学”的通经正经接着讲,有理论理性的原真理路,却未有政治实践史及社会实践生活史,未见因果不明朗。所以,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延续至今。但是,人文化成天下的民本政制,孔儒的思辨论理学与思辨哲学,儒学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两大学问道,一旦有政治坚挺,进入到社会实践的生活中,必然展现生机活力,这就是船山所说:“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国民幸福,国家富强,文化繁荣,必然是世界普遍认同和推崇备至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3: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文化成天下的思辨论理学问,首先要思辨性与天道的关系,存在的音容天。生命的存在,首要是解决生存的自然人性,人与万物同体,性与天道观。有人性的自然需求,就必须进行物物的生产活动,方有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也有物质生产的心性意识,“质以用才”。存在音容天,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音与容并存,心物何能分割?若定要分先后,“容有迹而音无方”,所以,“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物质决定性的心性唯物。若再思考如何发展物物经济问题,“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重视意识能动作用的心性辩证。心性内外互相对流,焉会定理固化?《易传》提出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重心不是继善富有的物质决定性?唯物辩证。若是内外对流,难道不是成性继善的盛德富有,重心不是成性盛德的意识能动性?辩证唯物。内外对流的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的良性循环,象数天理的礼易常变,文化价值观是:“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焉,性者性此焉耳”。《大学》言格物致知,格物穷物理,致知两大事则,人事定位与礼义规范的心性能动。因循物理的格物,方有两大事则的致知,格物致知。内外对流,何妨不是“致知在格物”?船山提出博学的格物之功,应该是格物致知之功,“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学问之事”,所以“学愈博而思愈远”;船山提出思辨的致知之功,其实就是“致知在格物”之功夫。“思辨为主,则学问辅之,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所以,“思之困则学必勤”。格物之功与致知之功的学思辩证,“命日降而性日生”,性有才必有学,实践中学的思辨,书本中学的博学,博学思辨的学以用才,人当率循是路以合乎天也,学思辩证的内外对流。一切事物的矛盾,都是内外对流的心性矛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3: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无极而太极,不少人想到周敦颐的《太极图》,想到宋明理学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的无极而太极。拙文论理船山的无极而太极,希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易传》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建阴阳的人事心性本体,即《易传》的3三道三才。其中阴阳天道的人事级能结构为客体基础,人事定位为乾易知与坤简能,易简而天下理得;刚柔地道为主体心性能动的礼义规范,乾刚健与坤柔顺为实践实证的“易简之善配至德”;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便有乾坤气化太和,阴阳天道以弘人3,即孔子的性与天道,元亨利贞诚的“始终以循环异时”,显然阴阳物也,刚柔气质,乾坤气化三位一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生两仪”的太极,现实世界的理之道。神導效应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大中而上下应之”,《易传》易学逻辑的太极理道。显然,周敦颐《太极图》与宋明理学的无极而太极,儒道合流的易学逻辑,非《易传》的易理逻辑。
船山论理的无极而太极,太极理道,“无有不极”的止于至善,“大中即寓其间”的“中”,“极其大然后中可求”,“中者体也,庸者用也”,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无极,“无有一极”的至善无止境,“大中即寓其间”的“大”,“中可得然后大可有”,体用中庸的实函斯活,也是象数天理的礼易常变。体用中庸的个体心性:“富有而不吝于施”的生生之质,“日新而不用其故”的新民之文,“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整体理性是“大中即寓其间”,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
“无有一极”与“无为不极”,船山的无极而太极,“知以藏往,神以知来”,古今义理会通的经世治用。“道原并建(一阴一阳之谓道),大中即寓其间”,明晰了《易传》的易理逻辑,也是马哲有限与无限辩证法的中国化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是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儒家是知幽明而不知有无。有,存明之理;无,存幽之理。所以,儒家研究理之道,道家是道法自然的三无为。人能弘道与道以弘人,同道?儒家的德,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道家是见素抱朴的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同德,不对吧。宋明理学的儒道合流,“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至诚与无为同心性?儒家从天道言至诚,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人诚道,至诚;从人道率循天道言至诚,天道的元亨利贞诚,与人道仁义礼智信的天人合道:诚信的至诚之道。不诚无物,缺失人道的仁义礼智信,等同缺失了元亨利贞诚的天人诚道。至诚不息,就是人道率循天道的元亨利贞诚。“自诚明,谓之性”,形下器道的明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自明诚,谓之教”,形上導的明明德,教化无类的“修道之谓教”。“我性自天,不能自亏”的天性;“我才自命,不能自逸”的率性;”我情自性,不能自薄”的修道,形上導是明诚的明明德,至诚之道,等同“圣人无心而自化”?君主专制史,就是儒道合流史。以儒道合流的专制儒学去理解诸子百家争鸣出来的民本儒学,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的“一以贯之”,也是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不停息,该要反省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政制史与儒学史,悟觉:民本政制与民本儒学同道,君主世袭专制与专制儒学同道。民本政制大一统,与君主世袭专制大一统,已发生两次较量,一是夏商周的王制分封被集权大一统取代。悟觉尧舜禅让制事不过三而历史终结,被禹夏取代的历史因果所以然之理,便悟觉为什么君主世袭专制的大一统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二千余年君主专制史的百世皆行秦王制,民本政制连政治实践的历史机会都没有。后世人只知有君主专制,而不知有民本政制!与民本政制同道的孔儒民本,被汉儒扭曲,开始了民本儒学的异化路。
二是唐宋变革发生第二次较量。盛唐的贞观之治,君舟民水的独尊儒学,君主专制条件下,民本政制的政治实践。终然,由于世袭君主专制的治不及三代,中途夭折,影响后世的唐宋变革正道。一是重返盛唐君舟民水的独尊儒学,必要改革君主的世袭专制,由汉唐君主专制的君相造命,走向近代文明的君主立宪的内阁制,维新变革。二是盛唐的贞观之治,独尊儒学的政治实践,开出“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和船山实学,出现实学与启蒙的理论理性和文化思潮;三是出现“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经济变革。汉唐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再不能适应顺乎物则的经济变革,“为万世开太平”,必要提高政制治理水平。孔儒的仁礼德政,进入到唐宋变革正道的神導德政。然而,君主世袭专制再次扭曲,走上唐宋变革逆道。取代汉唐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恶化为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汉唐礼有损益的王朝正常陵替,也被汉夷王朝两度陵替取代。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再度下滑,重返法家独裁的满清君师一体,治学一统,百世皆行秦王制的始与终。宋明理学的专制儒学,以道德论理的性即理与心即理,以理杀人。汉儒对孔儒的初度异化,再度下滑为深度异化。
民本政制大一统的民本儒学,与君主世袭专制大一统的专制儒学,已发生两次的历史较量。事不过三,民本政制大一统的民本儒学,取代君主世袭专制大一统的专制儒学,适全理势自然的理势必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09: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王朝陵替的主演,其实,历史逻辑已明确。荀子言“水能载舟覆舟”的君舟民水,唐贞观执政也是信奉君舟民水。船山言:“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不是“士庶之穷通生死”,方出现社会动乱?“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时代造英雄?社会动乱的时代造英雄主演,不是“士庶之穷通生死”的“水能载舟覆舟”?这就是时代造英雄的承前受命大环境。惟能受命,方有打天下的治世平天下的君相造命。尽管打天下和坐天下,有流氓性质(底层贱民),没有身家性命牵挂,或者不顾牵挂者;有豪强军阀的势力者。打天下和坐天下,尽管是礼下贤良,仗义疏财等,不能舍弃学习吧,在战争实践中学习,辅弼谋臣的机谋献策中学习,书本中学习。如刘邦高祖,打天下时最看不起的就是百无一用的儒生,坐天下后都要儒学者教习宫庭礼义,南面而坐的君相造命,英雄造时世。乃唯造命者,方有启后俟命,一方面有千秋功罪评说,发生历史事件的因果事实,包括“士庶之穷通生死”的社会动乱;另一方面是后续君王的承前受命大环境。承前受命的时世造英雄,主演是“士庶之穷通生死”;英雄造时世的君相造命,造成千秋功罪评说的启后俟命,主演方是帝王将相。两个阶段有不同的主演。从承前受命,转入君相造命,引出千秋功罪评说的启后俟命,王朝陵替治乱世循环的因果链路。在受命、造命与俟命的三个环节中,缺失哲学思辨者,更多人用在千秋功罪评说吧的君相造命方面。其实,承前受命的文化大环境更值得精深探究。尧舜禅让的事不过三,到禹夏时代质变为王制世袭分封的地方诸侯,禅让制不是成为王制分封的承前受命文化大环境?为什么夏商周的王制分制,不会出现孔儒的民本政制大一统,却成为秦王世袭法家独裁专制大一统的承前大环境?秦王朝法家独裁专制的二世而亡,为什么成为汉初文景两朝无为政治的承前受命大环境?汉武的独尊儒术国策,延续到汉唐时代,承前受命的文化大环境是文景两朝的无为政治。唐宋变革正道的历史转折点,“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变,皆允乎人心者也”,承前受命的文化大环境是盛唐贞观之治,君舟民水的独尊儒学。因世袭专制的治不及三代而坠落,也成为宋后忠君报国承前受命的文化大环境,视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的篡弑之罪。汉夷王朝两度陵替,成为满清君师一体,治学一统,法家独裁专制的承前受命文化大环境。承前受命的文化大环境,对于君相者来说,难道不存有文化效应的影响,熏染和重塑?引入到君相造命的轨辙?成然千秋功罪评说的启后俟命?正视复杂错综的承前受命的文化大环境,不宜想当然的见解轻率,潜心研究而作古今义理会通的上下求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09: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天受命。君相造命,启后俟命,是王朝陵替治乱循环的因果链路,百世皆行秦王制的君主专制弊根。王朝陵替的因果链路,非出自传统儒学的民本政制,唐宋变革正道的“为往圣继绝学”,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张载正蒙的“为万世开太平”,通达理道的义理精粹,“为天地立心”,“性性为能存神”的“性之灵”;“为生民立命”,“物物为能过化”的有天之则。性灵天则的形上神導,“形气存乎神理,则可以数数之,类应之”。“数数之”,研几成务的“天之则”;“类应之”,极深通志的“性之灵”,“为万世开太平”的性灵天则。唐宋变革正道的承前受命大环境,是盛唐贞观之治的君舟民水,因世袭专制的治不及三代而中途坠落,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唐贞观之治缺失天下公器的理论理性。同样,唐宋变正道为什么败给于唐宋变革逆道?唐贞观之治独尊儒学的政治实践,开出“为往圣继绝学”的理论理性,理论理性却没有得到如同唐贞观之治的政制扶持。有民本政制政治实践的神導明钦。没有理论理性的神理明诚;有理论理性的神理明诚,却缺失政治实践的神導明钦,“君师者,治之本”,不能因缘聚合,却是“理道分隔”,这又是百世皆行秦王制的世袭专制弊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2: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的义理逻辑是什么,众说纷纭。我将船山一段论语录取,供学友们思考:
是以知,言事,人也;音容,天也。不可以事别,不可以言纪,繁有其音容,而言与事不能相逮,则天下之至广至大者矣。动而应其心,喜怒作止之几形矣;发而因其天,郁鬯舒徐之节见矣,而抑不域之以方所,则天下之至清至明者矣。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则天下之至亲至密者矣。尽乎一身官竅之用而未加于天下,则天下之至简至易者矣。该乎万事,事不足以传其神;通乎群言。言不足以追其响,则天之至灵至神者也。故音容者,人物之元也,鬼神之绍也。幽而合于鬼神,明而感于性情,莫此为合也。
繁有其音容的人物之元(民生利益精微)鬼神之绍(阴阳不测),存在音容天。言与事不能相逮的“言事,人也”,一是理道定所于存在音容天,形上導的存在理势天,理成势者与势成理者的理势言天。理势言天的“言事,人也”,其神導效应,探究天下之至广至大,至清至明,至亲至密,至简至易,至灵至神便知,此文不作详尽解释。二是个体活力弘道,应对存在音容天的“言事,人也”。天命之谓性的“我性自天,不能自亏”,迎合“天命不息为己性已有”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率性之谓道的“我才自命,不能自逸”,穷理尽性的“率性而后道现”。修道之谓教的“我情自性,不能自薄”,性情相需的功贞情,心性能动效应是“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
繁有音容天的“人物之元,鬼神之绍”,“言事,人也”,包括存在理势天的形上神導,与个体活力弘道。船山道体论中奏以天,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于存在音容天,中奏以天的社会限定,一是限定着始奏以人顺乎物则的终奏以物,应对发展不充分的事物矛盾,关乎个体活力弘道。二是限定着人、天、物道体之间均一平衡的自然之化,应对发展不平衡的事物矛盾,波及象数天理的礼易常变。此文不详说了。从现代社会的逻辑义理理解:繁有音容天的“人物之元,鬼神之绍”,理势言天的形上神導,与个体活力弘道的“言事,人也”,论理天人合一的义理逻辑,是否合理,值得深入探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2: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儒人文化成天下的思辨论理学,中庸质文的道德理性,比起同阶段的西方文化,以宗教的传教方式通行的道德理性,胜多了。终然如是,跨越二千数百年的历史逻辑时空,接上现代化时代,是不可能的。百世皆行秦王制的二千余年君主专制史,从独尊儒术阳儒阴法的汉儒体系,走到宋后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再度下滑成满清君师一体,治学一统,文化专制以理杀人的宋明理学,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走向的专制儒学,也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形上教条。接上现代化只能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通经正经接着讲。儒家的两大学问道,从孔子仁礼忠恕走到船山的天下仁恕:“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天下仁恕理道定所仁礼忠恕的尊德性学问道,“致广大而尽精微”从孔子的性与天道,《易传》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走到船山的形上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矣”。中奏以天的社会限定,一是始奏人的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物,应对发展不充分的事物矛盾。这就是船山所说弘扬个性活力,“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同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二是人、天、物道体之间均衡发展,应对发展不平衡的事物矛盾,蕴涵道体论的精微四义:“人事尊卑,义奠于位;是非善恶,义判于几;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我情自性,不能自薄”。应对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事物矛盾,“形气存乎神理”的性灵天则。从孔子到船山学理的两大学问道衔接,难道不可衔接到现代化的社会时代?成为古今文化接轨,中西文理会通的历史接合点,这就是启蒙先躯萧萐父先生的启蒙思想。请问:船山学理能否通行到现代化时代,成为现代儒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2: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将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民本儒学,与君主世袭专制的意识形态,汉儒与宋明理学的专制儒学区别开来,五四运动后出现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将持续下去。如果不探究出孔儒理论理性真正的脉理传承,孔儒通经正经接着讲的思辨哲学为更高复归阶段,确定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宣扬萧萐父先生提出的启蒙理论,探究出古今文化接轨,中西义理会通的历史接合点,致船山学理成为现代儒学体系的基础理论,传统的儒学不可能通向现代化。马哲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能应用到儒学史的文化研究,视二千数百年的传统儒学为一脉相承的铁板一块,谁之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3: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多人认为儒学阻滞了近代科学,如果矛头指向宋明理学的专制儒学,那就对极了。若指向孔儒民本及真正的脉理传承,那就大错特错了。荀子提出精于物物的概念,《易传》提出天道元亨利贞,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会阻碍科学生产力?“为往圣继绝学”的脉理传承,张载提出“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船山提出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显然也不会阻滞近代科学,下面摘录《诗广传》的一段话,便明白了。
实,充也;函,量也;充其量斯活矣。故曰“实函斯活”。君子有取于此,以似仁焉。涵之中,仁也。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然而必于实矣。函之所至,无不至焉;与函相得,无不浃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然后活矣。先此之理,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先此之用,待此而兴。蕴之乃以絪緼,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3: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有关天人合一的理论谬误与偏蔽太多了,重读船山《诗广传》有关天人理论的两段论语,叙录如下:
是以知:言事,人也;音容,天也。不可以事别,不可以言纪,繁有其音容,而言与事不能相逮,则天下之至广至大者矣。动而应其心,喜怒作止之几形矣;发而因其天,郁鬯舒徐之节见矣,而抑不域之以方所,则天下之至清至明者矣。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则天下之至亲至密者也。尽乎一身官竅之用而未加乎天下,则天下之至简至易者也。该乎万事,事不足以传其神;通乎群言,言不足以追其响,则天下之至灵至神者矣。故音容者,人物之元也,鬼神之绍也;幽而合于鬼神,明而感于性情,莫此为合也。
交于天地之间者,事而已矣;动乎天命之间者,言而已矣。事者,容之所出也;言者,音之所成也。未有其事,先有其容;容有不必为事,而事无非容之出也。未之能言,先有其音;音有不必为言,而言无非音之成也。天之与人,与其与万物者,容而已矣,音而已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1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世界的事,与现实世界的物与人逻辑相连,现实世界三大元素是物、事、人。事为中介,成立两范畴的组合,一是人为的事,与自然的物的事物组合,彰显人为与自然为基本性质的事物矛盾。二是人事言天的客体基础,与心性能动的主体实践组合的主客体关系,也是儒家人效天地德的道建阴阳,人事心性本体主持的事物运行。事物、人事、心性三大要素的仁礼本体,即《易传》三道三才,“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
仁礼本体的天人诚道,循物理有两大事则。一是阴阳天道为客体基础的易简而天下理得,人事级能结构定夺为人事定位的乾易知与坤简能;二是人事定位条件下,主体能动实践为礼义规范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实践实证为“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乾坤气化太和。这就是循物理的两大事则。“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能否循物理两大事则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天下之疑,皆允人心者也”。顺乎物则的心性唯物,疑乎人心的心性辩证,这就是思辨哲学的问世根由,船山有两段论语彰显。
是以知:言事,人也;音容,天也。……交于天地之间者,事而已矣;动乎天地之间者,言而已矣。事者,容之所出也,言者,音之所成也。未有其事,先有其容;容有不必为事,而事无非容之出也。未之能言,先有其音;音有不必为言,而言无非音之成也。天之与人,与其与万物者,容而已矣,音而已矣。
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矣。知事物者,心也;心者,性之灵,天之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13: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仁内礼外的礼义行为规范与规范秩序,有二个理念该要明晰。
一、礼易常变,易学有三易:不易,变易与筒易。
不易,易极常变的礼惟贞常。“《易》与礼相得以章,而因《易》以生礼”。“《易》全用而无择,礼慎用而有则,礼合天经地纬以备人事之吉凶”。“《易》道大而无惭,礼数约而守正,故《易》极变而礼惟居常”。
变易,易变之源出自象生数的象之理:“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因已然以观自然”:数成象再生象的数之理,“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期必然以符自然”。象数互生的礼易常变,象数天理的变易理论。
简易,神導效应的“为天地立心”,顺应人情物理的极深通志:“为生民立命”,顺应人情物理的礼数,仁礼本体的研几成务,成就“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
礼惟贞常的不易,象数天理的变易,形上神導效应为极深通志与研几成务的简易,三易归一:礼易常变。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源头,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心主持,走到礼义行为规范质正仁心辨真假,礼义规范为实践实证的行之效,质正仁义的知之效,礼义行为规范成为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荀子提出“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是:“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后续的《易传》所提出循物理两大事则,以易简理得的人事定位为乾易知与坤简能,主体能动的礼义规范为乾刚健与坤柔顺,实践实证为“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乾坤气化太和。礼义行为规范为实践实证的思辨论理学,学理的深化发展,便是思辨哲学的古今义理会通,“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精微之几体现在“礼数约而守正”,“礼合天经地纬以合人事之吉凶”。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辨哲学。
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性原则,都在传统儒学史中找到逻辑源头:思辨论理学与思辨哲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13: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载六有:“言有教,动有法;朝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其中的“宵有得”与“息有养”,都是静。“宵有得”的静,反省“朝有为”,无论是理政还是劳作,是否符合言行准则的“言有教(学问教养),动有法(礼义规范)”。“宵有得”的所知所明,是“息有养”的学问思辨,也是“瞬有存”的日积月累,习以性成的“言有教,动有法”。儒学的动静有常。静,静动的“宵有得,息有养”,非不动也。正因为学思辩证为动静有常的日积月累,“学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学愈博而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张载方言“性性为能存神”的“为天地立心”,“物物为能过化”的“为生民立命”,其神化理论的立心立命,方引发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壮志雄心。
反过来看儒道佛的静效应是什么?不同的思想体系各有各的不同,与张载静概念的“宵有得,息有养”作比较,有比较方有甄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14: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我在论坛开出的专栏:《荀子学与船山学》彰显传统儒学的两个阶段。在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荀子学,通过解蔽诸子学,集成诸子学,完善了孔儒的主流学派,与《易传》一道,成为孔儒民本体系的完成阶段。不明晰荀子与《易传》理论的逻辑原真,不懂孔儒学问!宋明理学将荀学摒除出儒门圣坛,《易传》当易经念。名义是传承孔孟,实质是异化孔儒的专制儒学。 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荀子提出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礼义规范成为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源头。 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物物经济发展,荀子提出“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易传》对易经自然易学的创新,开拓出三道三才的天地人参理念,开拓出极深通志与研几成务的天地神参理念。如果现代学术界是荀学沿流,《易传》论理易学得以发扬光大,就不会有继承宋明理学内圣之学的现代新儒学,就不存在推崇所谓传统文化精髓的儒道佛,先进的文化文明,被落后的文明退化取代,历史的哀伤! 荀子提出“君师者,治之本”的一物两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注重天人明分的文理效应,提出“礼之隆”,“文理繁,情用省”,提出政制文理协同的礼法合治,政制法治严惩不善至者违法乱礼的人与事,维持发展物物经济发展的社会秩序;文理礼治于至善者仁心自觉的礼义规范,礼法合治一致的社会治理:礼义规范的社会秩序。 还有其他光辉理论,不一一介绍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14: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成理,讲出传统儒学神智思维。现实社会环境造就的天生天养,儒学的“天曰神”。有在位神,也有在野神。治世的“君子喻于义”,在位神;乱世更多是在野神,为什么?官场贪腐与无为懒政,完全失去“君子喻于义”阶层的乱世浑浊,还有“君子喻于义”的在位神?只有散落民间的在野神。孔儒民本,重视揽天下英才用之。正如唐太宗不拘一格任用草野马周,野无遗才。至于君主世袭专制大一统,方有任用阿斗为君王。若任用诸葛亮类的在位神掌控朝政,何有亡国之灾?唐贞观之治为君舟民水论为何中断?世袭制的治不及三代也。唐宋变革正道,也必然要涉及到世袭制的改革或改善,也许是君王任用的君相造命制,会转变为君主立宪民本的内阁负责制。然而,宋后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唐贞观之治的君舟民水失落了,对比汉唐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政制大大退化。再度下滑就是满清君师一体,治学一统,文化专制主义的以理杀人,即使是在位神,也要屈服于文化专制主义以理杀人的政制环境。为什么康梁的维新变法失败?只有共和革命方能推翻专制政权。然而,文化专制主义以理杀人的承前文化大环境,又该如何改变或改造?政制清明,儒学民本明晰:任用在位神,不要遗失天生天养的在野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14: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普遍儒家,包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董仲舒,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宋明理学,“太极,本无极”的周敦颐,儒道合流的专制儒学,都会认同,惟独作时中和大中解的“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就泾渭分明了。只有荀子的精于物物,《易传》的“大中而上下应之”,张载神化理论的“极其大然后中可求,中可得然后大可有”,以及船山实学的“大中即寓其间”,这就是民本政制大一统与君主世袭专制大一统的泾渭分明,思辨分明是情有功罪贞淫。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继善成性的性情相需功贞情;若是质胜文的心性质野,不诚无物的滥欲淫情;若是文胜质的心性文史,停滞物物经济的遏欲情罪,难道不是专制儒学的董仲舒与宋明理学?难道不是儒道佛的所谓文化精髓?心性质野是中华文化摒弃的,乱世人心的流俗质野。心性文史则是善性者抗拒流俗质野的心灵鸡汤,迷惑力极大,直至今天依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14: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社会,正确地说,从承前文化大环境走过来的现代社会。从宋后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走到满清君师一体,治学一统,法家独裁专制的承前大环境,即唐宋变革逆道的承前大环境,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深重的承前文化大环境,我们还要延续这种传统?治世是宋明理学的道德人生通行,乱世是道家无为人生的与世浮沉,佛门实相空境的幻化人生通行,与商品经济社会格格不入的传统文化通行?船山评论这类的传统文化:“合乎天而不因乎物,执其常而不知变”,“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停滞物物经济的遏欲情罪,文胜质则史的文化传统!还要传承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文化传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14: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将中庸看成是自然秩序,庸就是常,中和的常态是吗?中为心体庸守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目的,就是建构自然秩序和万物共生系统?儒道合流的中庸概念?真正的儒学不是这样理解,如船山所说“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如果不是为了发展物物经济的社会文明,自然秩序有“致知在格物”的效应吗?万物化生的系统有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效应吗?《易传》提出“大中而上下应之”,大中,就是天人继善的富有之谓大业,成之者性的日新之谓盛德。中庸之道,就是天地的神参導人参的主体之路:“上導之而下遵以为路也”。中庸意涵的重心是主体人,个性的活力弘道,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体用中庸是:“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不谈中庸质文的个性活力弘道,不谈体用中庸的整体理性,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不谈“上導之而下遵以为路”,主体人质文的心性素质,不懂儒学中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3 22: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4-4-4 07:01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4-4-3 14:36
言之成理,讲出传统儒学神智思维。现实社会环境造就的天生天养,儒学的“天曰神”。有在位神,也有在野神。 ...



24040301(柔02).jpg


这位朋友,“文化专治”这个词语多次出现在你文稿中
但是,纵观你的文稿,我认为;其实,你并没有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只是望文生义,瞎写误用,宣泄自己情绪而已
你的意图与这个词语实际用途相差很远


24040301(柔03).jpg



请不要着急上火,听我慢慢说其原因

不得不承认,你确实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但是
你的这个“很深的研究”是在以“周易”为其思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范围之内的研究
换句话说;是以“尊卑、贵贱”为其基本理论
这个理论,在“私有制”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的社会中,有其重大的意义
【当然,《周易》思想体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针政策

但是,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社会意识形态啊
是一个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地球形成了地球村的时代
或者说;整个地球人类形成了一家人
既是一家人,就应该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而那个“尊卑、贵贱”能使地球人实现“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吗

既然“尊卑、贵贱”实现不了“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社会态势

那么,什么样的思想体系,能实现“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认为
只有建立在平等和谐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才能实现“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就是阐述“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或者说,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①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符合客观现实的思想体系


说这些理论思想有点费事,咱还是举例说明最好

1;在当前这个现实社会当中,美国,中国为什么产生比较大的矛盾
是不是有“尊卑、贵贱(或者说;自私自利)”思想在起作用啊
2;俄乌为什么形成你死我活的战争局面
是不是有“尊卑,贵贱(或者说;自私自利)”思想在起作用啊
3;巴以冲突,死了那么多无辜之人
是不是有“尊卑,贵贱(或者说;自私自利)”思想在起作用啊

综上而言
这位朋友,你还坚持你的那个“文化专制”吗
是不是,应该大力宣传“中华文化及其核心价值(①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是到了,为地球村的人类生活幸福,做有意义事情的时候

个人见解,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09: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的理论逻辑,众说纷纭,都抓不住根本,忘掉了传统人文化成天下的民本儒学,民所共由的理之道,性与天道的精于物物。物物的意涵是什么?格物致知,主体能动的质文心性事于物,健顺五常刚柔文质的事于物,物物。高度概括,不就是存在音容天吗?不是存在与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上導之而下遵以为路也”,不是形上導理道定所存在音容天的存在理势天?不是存在与思维的哲学基本问题?“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中奏以天”,难道不是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于存在音容天的社会限定?天人合一的理论逻辑,难道不是“音容,天也;言事,人也”?“容有迹而音无迹”的心性唯物,“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的心性辩证?“上導之而下遵以为路”,难道不是中奏以天的社会限定?难道不是“君师者,治之本”的“言事,人也”?始奏人的心性能动顺乎物则的终奏物,难道不是形下器道的“事物,人也”?人也、天也、物也,道体均一平衡的自然之天,难道不是道器两层次的“言事,人也”。天人合一的义理逻辑,难道不是应对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事物矛盾?难道不是应对天人诚道的天人合一理论?符合古今义理会通的天人合一理论,难道不是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的存在音容天,“音容,天也;言事,人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09: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物质第一性问题,在二千数百年前孔儒体系已有定论。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难道不是研究物物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不是心性唯物?与佛门实相空境毫无关系,扯上,乱了心性唯物的理论了。正因为性与天道的“性”,各正性命的“命日降而性日生”,“命日降”,人事分工为级能结构的易简理得,人事定位为乾易知与坤简能;“性日生”为心性能动的礼义规范,乾刚健与坤柔顺的“易简之善配至德”,这就是“命日降而性日生”所发生循物理的两大事则,事物规律的实质性意涵,非佛门空境!船山言;“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循物理两大事则的事物规律,不是物质的第一性?性与天道的民所共由理道,不是存在音容天,“容有迹而音无方,心性唯物”。然而,能否做到易简理得的乾易知与坤简能?能否做到“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乾刚健与坤柔顺?能否做好循物理的两大事则?“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的心性辩证,存在音容天的“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正视存在音容天的心性唯物与心性辩证,船山提出道体论的精微四义,其中有循物理两大事则。“天尊地卑,义奠于位”,关乎人事定位为乾易知与坤简能的易简理得;“立纲陈常,义辨于事”,不是涉及到礼义规范为乾刚健与坤柔顺的“易简之善配至德”?源自物物经济的主体实践,天命就是人事定命 “命日降”,心性唯物;理在气中的“气以理生化乎质”,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气质之性,心性辩证的“性日生”。物质(物物)的第一性,难道不是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物物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09: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止步于孔子圣说,永远得不到《论语》的义理原真!在诸子百家争鸣全过程,有孔孟四书,及《荀子》与《易传》,只能通过孔儒发展系统的理论理性全程去研究,方得《论语》的义理原真;也不能止步于孔儒的理论理性研究,还有“为往圣继绝学”,孔儒脉理传承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通经正经接着讲,方能得到孔儒的理论理性原真,这就是船山所说;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古今义理会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6 18: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4-4-6 19:18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4-4-6 09:17
天人的理论逻辑,众说纷纭,都抓不住根本,忘掉了传统人文化成天下的民本儒学,民所共由的理之道,性与天道 ...



这位朋友,还别说,你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还是真没有多大的进步
不要忙着着急上火,听我慢慢来说

你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足够足够
但是
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提法;严重点说,你的立场出现了问题

就以你的那个“民本儒学”为例来说

24040601(柔03).jpg

应该说,这个“民本儒学”是封建(或者说;私有制)社会,其知识文人为广大民众争取应有权利的一种思想学说。这类思想,广泛存在于儒释道学说之中,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是
这种“精华”只是私有制社会制度下知识文人为民众争取应有权利的一个闪光点。
因为,有这样一类为民众争取应有权利的闪光点
所以,才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政策

换句话说;这个“民本儒学”的提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请注意
不是,这个“民本儒学”思想,不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需要
而是提,这个“民本儒学”的提法,出现了问题

“民本儒学”还有提法?当然
你的这个“民本儒学”提法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是,尊卑、贵贱
为什么你的这个“民本儒学”提法的思想基础是“尊卑、贵贱”
问题,就出在那个“民”
“民”,就必定要有“官”
即是“官民”思想的存在。而“官民”思想存在的基础,就是“尊卑、贵贱”

我们此时此刻的社会,过分的大力宣传“官民”思想,就是有背我们目前的社会形态
我们目前的社会形态是一个什么形态
就是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形态
就是要吸取一切社会形式的文明文化,形成各尽其能局面
只有各尽其能的局面形成,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复兴

希望,这位朋友们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争取更大进步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出力

个人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12: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以宋明理学评说“孟子没而圣人之学不传”,定论是儒学思想概况?毫不犹豫以另一个定论,否定宋明理学的荒谬评说。“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这不是老子道学?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三无为?是孔子的性与天道吗?是孟子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不以一毫私意自蔽”的“修德”,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是孔儒“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学问道?“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凝道”,天理浑然定夺的人事当然,是孔儒“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学问道?孔儒的尊德性学问道是仁礼忠恕,船山的更高复归,是天下仁恕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孔儒的道问学学问道是性与天道,《易传》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船山的更高复归,是理道定所于性与天道及仁礼本体的形上道体论。
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的“为往圣继绝学”,包括荀子与《易传》。张载神化理论的“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其中的“物物”概念,出自荀子,“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神化理论承前逻辑是《易传》的神導效应,极深通志的义理深化,“性性为能存神”;研几成务的义理深化,“物物为能过化”,续后的逻辑是船山的“形气存乎神理”的神气与形理。
船山的天下仁恕理念:“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承前逻辑是荀子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船山提出:“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承前逻辑是《易传》的文化价值观,继善成性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全过程,出现孔儒的发展系统,包括完成阶段的荀学与《易传》,也是奠定孔儒主流地位的完成阶段。中断了孔儒发展系统的宋明理学,实质是异化孔儒民本,适应君主世袭专制意识形态的专制儒学。反之,从孔儒发展系统开出“为往圣继绝学”,方是真正孔儒民本的脉理传承,存有哲学圆圈三阶段的儒学思想概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12: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认真研究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孔儒发展系统,特别是完成阶段的荀学与《易传》,便明白孔儒民本的大一统。孔儒民本的承前的模式是尧舜禅让,为什么事不过三,尧舜禅让给夏禹后的王制分封地方诸侯?若明白,也就明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后,天命降临,不是孔儒民本大一统,而是法家独裁的先秦世袭专制的大一统。经历秦王法家独裁专制妄为的二世短命,汉初文景两朝无为之治的二度摇摆后,进入到汉唐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孔儒民本被君本世袭专制取代,孔儒初度异化,为什么是初度异化?遗弃了孔儒民本,还保留和沿续孔儒礼有损益的有道伐无道,王朝正常陵替的经世致用,君本专制的生长期。后续的宋后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孔子礼有损益的有道伐无道,视为乱臣贼子的篡弑之罪,孔儒民本完全遗落了。阳法阴儒的再度下滑,满清君师一体治学一统,法家独裁的文化专制主义,孔儒民本彻底遗落了。从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下滑成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再度下滑就是满清法家独裁为以理杀人的文化专制主义。从独尊儒术的专制生长期,走到忠君报国的专制衰落期,法家独裁的专制衰亡期,能说独尊儒术是儒学的正统思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12: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儒学不执着研究本体论?错!《易传》的三道三才,难道不是仁礼本体论?仁义人道融入礼本体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主客体,也是人效天地德的道建阴阳,主持着事物运行的人事心性本体。焉知,儒道合流,《易传》当易经念,天地人的自然易学概念,取代三道三才的天地人参理念,论理易学倒*退为自然易学的儒道合流。《易传》天地神参的通志成务,導天地人参的循物理两大事则,“大中而上下应之”。后儒传承,“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实承斯活”的体用中庸,“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难道不是理性实学与实学理性?刚柔文质为整体理性的体用中庸?焉知,又是儒道合流的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类同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天理浑然定夺人事当然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圣人有心而无为”,类同于老子道学的道法自然三无为。扭曲了“庸者,用也”的儒学意涵,传承《易传》“大中而上下应之”的中庸体用意涵,裂变为“中为主体庸守常”的宋明理学内圣之学。孔儒人文化成天下的论理学,研究仁礼本体论的循物理两大事则,研究礼义规范为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张载与船山的思辨哲学,研究“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在传承孔儒思辨论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古今义理会通的“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哲学思辨!可惜,思辨论理学与思辨哲学所研究的“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都被儒道合流的宋明理学内圣之学,“中为主体庸守常”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糟蹋埋没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悲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12: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大动乱期的魏晋南北朝,出现儒道佛的三教鼎足,成为君主世袭专制的意识形态。进入到第二次大动乱期,五代十国后的宋初,士大夫阶层不是入道,就是入佛,内则道佛,儒门道德式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掀动以恢复儒门道德地位的儒学复兴运动,清流是张载正蒙的“为往圣继绝学”,儒道合流为内圣之学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张载传承《易传》论理易学为理性实学的气本论,被宋明理学当易经念,开始新的儒道佛三教鼎立,进一步演变为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互补。从此,孔子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变化为治世宋明理学的道德人生通行,乱世是道佛无为人生与幻化人生,抗衡着流俗质野的与世通行,说宋明理学是孔儒的更高发展阶段,难道理想模式是治乱世循环的儒道儒道佛互补?宋明理学文化专制主义的以理杀人,难道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后,思想史的又一高峰?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胡说八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