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综合讨论] “本体论”真的能作为哲学思想之彻底性的评判标准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3 15: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23 15:40 编辑

金天地的这个例子对很多人来说都有相当有力的喻指作用;
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作用不过是一种思想幻觉,甚至就只是一个语言错误。

一艘船当初之所以被称为“特休斯之船”是因为什么?
是当初那些部件的总和使得这艘船必须被称为“特休斯之船”吗?
如果当初造船厂以同款的部件建造出多艘船,是否它们都会被称为“特休斯之船”?
面对这三个问题,我想多数人就会有所领悟了:一艘船是否被称为“特休斯之船”,与具体的部件本身无关,而是出于其他要素,比如所有者、特殊的性能、特殊的标志等等;
那么只要这些要素保持不变,它就仍然能被称为“特休斯之船”。
即便是某种特殊的性能或者标志与部件相关,这个部件被更换之后只要仍然保持原先的特征就不影响这艘船的命名;
也就是说,即便与部件相关,也与具体的哪一个部件无关:更换的部件只要能够达到原先配件的特性,就无碍其命名。

我们由此看到,一种看似颇为深奥的说法,其实不过是弄错了对象;
称其为“哲学经典”并不适当,应该被称为“错误经典”;
“错误”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弄错了对象,二是提错了问题;
后者接下来说。

你这个“哲学经典”其实想说这样一个问题:这艘被换了部件的“特休斯之船”还是当初那艘“特休斯之船”吗?
你想借此喻指另一个问题:人一生中物质成分不断更新,更新后的这个人还是当初那个人吗?
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与前述类似:你要弄清问题的关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15: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5-10-23 15:44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23 15:31
金天地的这个例子对很多人来说都有相当有力的喻指作用;
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作用不过是一种思想幻觉 ...

一艘船是否被称为“特休斯之船”,或许多半与其部件本身无关,而是出于其他要素,比如所有者、特殊的性能、特殊的标志等等;
那么只要这些要素保持不变,它就仍然能被称为“特休斯之船”。

这些要素是什么?

另外和问题无关的联想就不必要了,太唯“心”了。只有我这复制出来一句算是切中问题了,但是没有找到其核心。所以要问,这些要素是什么?
你也提到人身上东西都变了,但人还是人,决定人还是人的,究竟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3 15: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0-23 15:38
一艘船是否被称为“特休斯之船”,或许多半与其部件本身无关,而是出于其他要素,比如所有者、特殊的性能 ...

呵呵,改得真快;
不过这至少说明你“看懂了”我的问题。

至于要素是什么,已经有了提示;
或者你不妨自己琢磨琢磨:如果你买了一艘船你会依据什么给它命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16: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5-10-23 16:29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23 15:45
呵呵,改得真快;
不过这至少说明你“看懂了”我的问题。


因为你填油加醋与问题无关的东西太多了。

另外和命名毫无干系。,他也可以叫“故我在”之船,但都不影响这道题。正是这些填油加醋的东西阻碍了你无法真正解读这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21: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0-23 22:10 编辑

浅见:
——两位讨论的问题,类似魏晋玄学在吸收佛教般若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相”“用”之说!
——佛家亦有一相似的辩题“蒙了灰尘的镜子还是镜子吗?”
——或说相对之中是否存在绝对!
~~~~~~~~~~~~~

两位先生,本人的理解近义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23: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0-23 14:35
我引用的是一个高僧比喻禅和净土不同。

悟字,当然有大悟小悟各种悟,比如悟懂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唯 ...

呵呵,其实禅净二缘,其实,就是用静心与修心,到达解脱心。
其实。如悟千变万化,但禅悟与净悟的悟义是相通一致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2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0-23 21:47
浅见:
——两位讨论的问题,类似魏晋玄学在吸收佛教般若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相”“用”之说!
— ...

蒙了灰尘的镜子还是镜子吗
看辩题,有点像‘白马非马’之争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23: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0-23 23:26 编辑

白马非马……属名相之辩!
蒙尘之镜……是体用之论!
特休斯之船……为体相之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23: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0-23 23:22
白马非马……属名相之辩!
蒙尘之镜……是体用之论!
特休斯之船……为体相之争!

名相与体用之间争鸣,如名相不同,但内涵相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23: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就去百度下‘蒙了灰尘的镜子还是镜子吗’典故去看看,看看是否有想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3 23: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百度到,先生是否能链接出这段典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4 17: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0-23 23:35
没有百度到,先生是否能链接出这段典故

出处应是《宗镜录》中,关于“体相用”之辩。具体章节,记忆已模糊!
大意为:构成镜的材料称为“体”;镜之形状称为“相”;鉴照为之“用”!
蒙尘之镜要点为:只有镜之“体”“相”,确无镜之“用”!此镜还能称之为'镜"吗?
——实为佛家为讨论事物的统一性和差别性的问题。故设此譬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4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0-24 17:34
出处应是《宗镜录》中,关于“体相用”之辩。具体章节,记忆已模糊!
大意为:构成镜的材料称为“体”; ...

我找了一段,不知道是不是,转来分享下
===============
如蒙上尘土的镜子一样,因有尘土的缘故,镜子照物的功能不能显现。现在用手一分一分地把尘土拭去,在拭去一分尘土时,镜子照物的功能即显现一分,到整个镜面的尘土拭掉,整个镜子照物的功能才全体显现。然而,这镜子的照物功能,不是拭去尘土时新生的,是镜子本来具有的功能;拭去尘垢,不过使这本有的照物功能具体显发出来而已。本觉与始觉的意义,即如此。因此,要了知本觉是对始觉而言的,似乎有始觉,而其实只是本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4 21: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喜欢公案,有兴趣者,是否可以辩一辩-----------蒙了灰尘的镜子还是镜子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4 21: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我个人理解后的公案,转来分享
-----------------------------------------------------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四十一:南泉斩猫(草稿)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06-23 17:05:33)转载▼

一日,在蒙山城中问师傅说:‘“南泉斩猫”的典故,流传至今,众说纷纭,请问师傅;南泉为什么要斩猫,而争猫的东西两院。为什么没有来救猫呢?’
师傅答说:‘大家看到是南泉斩猫,是斩众人意念,其实在南泉斩猫的背后,隐藏着一简单真实的禅哲理,是法与猫之间的选择。
我回师傅说:你的意思是,南泉的提问,大家怎么回答,都落两边。但他们没有想到,南泉真正用意是:是看看有人是否心无法,一心救猫的大道行为。‘
师傅回答说:‘南泉斩猫,其实是在启迪与激发大家说:心如有法,但不要住于法,善为的行动大于一切空谈……’
我接着问师傅:‘众人不能救猫,而问赵州,而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是什么含义呢?’
师傅答说:赵州顶鞋的举动,是在告诉大家,他们为什么不能救猫的主要原因。‘
我问师傅:’赵州顶鞋,是在说‘本末倒置’。本末倒置也是这个典故的中心……‘
师傅答说:‘对于‘本末倒置’,各有解法。真正的用意是:赵州用自己行为在告诉大家,他们不能救猫的原因是,就是手指与月亮的错位,本末倒置的结果……‘
我回师傅说:’我明白了。赵州顶鞋,其实在暗示大家说:你们不能就猫的原因是,心中只有佛与禅机禅理(帽子)。而无众生(鞋)。假如那么把众生顶头上,猫而怎么会死呢?’
师傅听后笑到说:‘佛修为度众生,众生修为成佛。谁心只有佛法?谁心里只有众生?这是这个典故主要问题,这也是法与众生之间的选择……’
事后我在想:孟子说的男女授首不亲,嫂落水,则援之以手。还是不援之以手呢?这是礼与灵活变通之间的选择,而在修学中,在这个典故中,他们注重的是礼,却忽视了猫的生命。赵州行动告诉大家:不住文字,心无分别,一心为众生,才是真正的佛法,也是救猫的办法。

-------------------------

在谈‘文喜与文殊’的故事(上) (2010-03-28 20:13:03)转载▼

读文喜与文殊的佛教典故,我首先看到的是文喜攀缘去五台山朝拜文殊求开悟。
文喜为什么要攀缘去五台山呢?在下面文殊一问文喜中便流露出,因为文喜着了佛法相,才认为五台山佛法胜殊,而南方佛教麻麻胡胡。说到这,我想起六祖初见五祖的对话。五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六祖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六祖简单的回答,揭示万法平等,因缘不同,与万法平等,无有高低的高深佛理。这里的温馨的南北佛教的差别,也许是源自六祖与五祖的对话。在禅宗的以后公案中,也着重的重复这个佛理。
文喜答完,反问文殊说:‘北方佛法如何’?文殊答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殊菩萨的回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道理:众生与菩萨等相处在一起,才构成三千大千世界,如然在一起,但目的不同。众生在世间是为了生活,而菩萨在世间是为了度众生。世间本来如此,那有单纯唯一的善与恶。
文喜问: 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文殊回答:‘前三三与后三三’。文殊菩萨的妙答:是我想起这样一个典故,一人问:‘世间有多少人’,,另一人妙答:‘世间一共十二人’。回答是站在十二生肖的角度。天下人出生的属相都不离是、十二生肖。这里文殊菩萨的回答,也是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上回答的。五台山出家人,只有佛法僧三人。佛法僧能概括所有的出家人。说到这,有出现一个问题。文殊回答‘三’就可以了。为什么回答说‘前三三后三三呢?我们要了解这个玄机,首先在回到一个因上,这个因是:文喜去五台山,是为了见文殊。但到了五台山遇见文殊而又不识。还是着在相上。我们明白这个因后,就知道文殊菩萨现身说妙法:五台山出家人如然只有佛法僧三人,但有前后两种佛法僧之分。一种是人前的,你看到的,认为是。另一种是默默无闻的,真实的。或者说:一种是表面上的佛法僧,但只是个名。另一种是:不为名利的佛法僧,在身善为……。
在第一次见面的最后,文殊问文喜佛法,文喜答不出。文殊送客远离。我的启示是:文喜因执佛法,才有南北之分。想的远一点,我们这些不懂佛法的人,才有谁的佛法好,谁的佛法不好的妄念…………
哈哈,不说了,下回在聊。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4 23: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0-24 23:38 编辑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0-24 21:27
我非常喜欢公案,有兴趣者,是否可以辩一辩-----------蒙了灰尘的镜子还是镜子吗


浅见:

“本觉与始觉”,初显于《大乘起信论》马鸣著!

用蒙尘之镜作喻,角度在于真谛说:镜的“觉”照之性真常!不生不灭!

“本觉与始觉”是从俗谛的角度阐述,二者相待而有!

~~~~~~~~~~~~~~
从“体相用”的角度:

——“相用”是缘起之法!即俗谛说:“是,非”镜之辩,“有,无”照用之争!

——“体”是指本体!即真谛说:“不生”“不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1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26 20:34 编辑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0-24 21:27
我非常喜欢公案,有兴趣者,是否可以辩一辩-----------蒙了灰尘的镜子还是镜子吗

现象、本体,表象、本质,个别、普遍,偶然、必然,主体、客体,概念、具体,等等,这都不过是最普通不过的哲学思辨常识,有什么好辩的?

我推测,佛家这些东西的作用大概就是给信徒们进行初步的思想启蒙;
毕竟绝大多数信教者都没有半分思维素养,甚至是从文盲、半文盲起步;
这样的头脑远不足以领会佛法思想。

其实佛家就是一句话:“诸法皆空”而已矣,其他多是宗教组织的自存工具;
蒙了灰尘的镜子还是镜子吗?
如果镜子本身就是空、尘土更是空之又空,镜子、尘土、蒙尘之境等等在本质上是一不异,那么这类问题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佛家的这些东西都不过是方便之说、工具之用;
其目的就是开发信徒们未经启动的思维能力。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推动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是要“空”诸法;
却又不得不借助诸法去推动思维能力;
呵呵,这可就很有些费劲了。

我倒是建议佛学院先进行哲学启蒙教育,必成事半功倍之效;
只不过那样一来,最终会有几个人还能维持信仰呢?——也许佛学院的师生原本就与信仰无涉;
我想或许就是那些真正把握了哲学精髓的人才会确立最坚定的信仰——这才是真正的有缘人;
此时,佛教本身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信仰的一种形式;
这大概才是真正的“空”精神;
不过他们对于宗教组织的意义却不大:他们已经是佛了,对他们来说宗教本身也只是个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10: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26 14:16 编辑

佛家思想的奥妙感更多的是来源于语言概念系统本身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流变的驳杂;
再加之“半瓶”们、“四无碍辩”们的滥用;
一旦以哲学语言予以重述,也就没有什么奥妙可言了;
佛家之所以不努力进行自身表达的现代化,或许也是一种自保、自存的考虑。

当然,这种思想重述必须那种跨界学识;
但一位哲学家是否愿意把宝贵精力投放到这类事务之中则很难决断,除非出于某种社会责任感或者学术发现的兴趣;
我相信,佛家的实践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某种前理论的、非对象的(实践)思维方式或许是最有学术前景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6 13: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蒙山城 于 2015-10-26 13:32 编辑

呵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公案的缘起,孕育着一方众生。我观看这个公案,觉得这个公案的缘起,非是镜子本身存在,而从镜子本身的照用作用。
被灰尘覆盖的镜子,已经失去了它的照用作用。其实在这里公案从镜子的照用作用上,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道理,已经被覆盖照用作用功能的镜子,还是镜子吗?我在想:这要喻比,常见佛性的阐述。
其实 这样的比喻,类似白马非马的辩论。如然这个典故,看似简单,但论证起来,不能圆满。
其实,最经典的论证,源自最简单的问题,就比如,从理论上,两小二辩日的缘起,至今让人无法释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6 22: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26 10:04
现象、本体,表象、本质,个别、普遍,偶然、必然,主体、客体,概念、具体,等等,这都不过是最普通不过 ...

先生之论,层层递进,很是精彩!
和附南朝~傅翕(傅大士)注释《金刚经》时有偈云:
天眼通非碍,
肉眼碍非通;
法眼能观俗,
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
圆明法界内,
无处不含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6 22:3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0-26 22:38 编辑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0-26 13:20
呵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公案的缘起,孕育着一方众生。我观看这个公案,觉得这个公案的缘起,非是 ...

附和一偈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
  来时无口去无踪;
  要明落叶归根旨,
  末后方能达此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1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0-23 21:47
浅见:
——两位讨论的问题,类似魏晋玄学在吸收佛教般若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相”“用”之说!
— ...

魏晋玄学没仔细学过,也不太清楚他的体相用是如何说的,只知道魏晋时期迷于心外求法的自然外道,宋明时期才纠正过来:心外无物,把心经也纳入道藏。西游记: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妄徒劳。

这其实是存在题。物质并不能决定其存在本身。道德经: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物仅仅是形。

另外我也不太喜欢用相对绝对之说,很容易陷入执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11: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0-23 23:10
呵呵,其实禅净二缘,其实,就是用静心与修心,到达解脱心。
其实。如悟千变万化,但禅悟与净悟的悟义是 ...

前半句赞同。

后半句,只能说目标是一致的。
关于悟,其实各宗也有不同说法,主要是对于怎样才算是开悟的标准界定不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12: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0-26 22:36
附和一偈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
  来时无口去无踪;

以前读金刚经之感:
信从疑中生。

心归自然中。

心生佛祖做。

心静解真空。

人法是真空。
般若自然成。
心中无一物。
人佛同根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12: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0-27 11:24
前半句赞同。

后半句,只能说目标是一致的。

学无止境,悟无尽头。
悟的标准,应该对悟的事物而不惑的时候。但‘不惑’与‘执’‘止’‘住’。是手心与手背的关系,容易混淆。

一悟者说,小悟八百,大悟三百。其实这个悟字,就我们在修行中突然悟证一个道理一样。其实一般说悟,就如过去科举考试,都在说鲤鱼跳龙门的状元门第,谁也不想十年寒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14: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0-27 12:54
学无止境,悟无尽头。
悟的标准,应该对悟的事物而不惑的时候。但‘不惑’与‘执’‘止’‘住’。是手心 ...

我说的标准是指:

比如悟后起修,说的是见彼岸即算作是开悟。不过此时仍然凡夫。

另一种指入流才算是开悟。证初果须陀洹,从此入圣流不再是凡夫,对佛法也不再产生任何怀疑。也不会坠入三恶道。再往生7次可证阿罗汉。
其实严格说起来,真正的不惑是要到入流才会获得的。

另一种非指到阿罗汉果位才算开悟。涅磐寂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16: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0-27 14:53
我说的标准是指:

比如悟后起修,说的是见彼岸即算作是开悟。不过此时仍然凡夫。

先生,还是被佛法文字绕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19: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0-27 16:16
先生,还是被佛法文字绕了

如理做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22: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绕,就离主题远了。呵呵,假如说悟与证。其实可以这样比喻:悟是====窥全象”、知“本体”。而证是=====彻底性的批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28 12:49 编辑

这等学术讨论真是令人眼界打开;
“悟”、“证”无论如何是绕不完的了,我看你们还是先把这个“绕”给绕绕吧,呵呵·········
难怪佛门里有那些莫名其妙的言行;
对付这等头脑也只有莫名其妙才合适:反正没指望,可也别给跑了。

我权且冒充一次大仙,给你们一个答复,省得看你们在我这里晃眼;
“悟”是理解干屎橛,“证”是使用干屎橛,等你们把干屎橛磨没了,也就差不多涅槃了,否则就把自己放在厕所里当干屎橛——呵呵,懂了没!

你理解“理解”吗?
不执于名相只是嘴上说说的吗?
这其中的真义在于:你们在这里“绕”十年悟与证,也不如去试试干屎橛;
一旦干屎橛在手,悟与证之“绕”乃至悟与证本身也就空空如也了——再问一次:懂了没?
呵呵,我看没指望。【这一节是答复蒙山城评注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