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综合讨论] 绝对真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17: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7 17:42 编辑

续论:
——“真理”是否具有唯一性?
——在讨论“真理”时,已存在将其客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否妨碍认知?
——当把“真”和“理”两者组合而成“真理”时,就已经做了限制性的预设!(姑且说“理”是对象,“真”是本体)
——如果“理”本就是真,“真理”的提法不妥!如果“理”不是真,“真理”的提法更不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7: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7 18:18 编辑

又论~
试着从“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角度探讨“真理”:
——如果“相对性”本身就具有永恒的特性(即“绝对性”),一旦把这种“永恒性”实体化为“理”,那么这个“理”是否为真(或说“绝对真”)?
——如果将“因缘”替代“相对性”;用“绝对性”替代“真如”“佛性”,佛学中的相关问题能否也可以进行相同的阐述(或“验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由衷地为观云客先生的宽广与深入喝彩。

当我们说到“相对性”时,我们的意思是什么呢?
“相对”必定预设了一个逻辑上在先的“绝对”,否则“相对”就不免失去了坐标而解构自身;
既然“相对性”本身就默认了一种“绝对性”;
那么它本身就总是与“绝对性”处在一种对举的关系之中;
此时,相对于“绝对性”的在场而言,也就不需要、甚至是拒斥另一个绝对性;
因为,二个绝对性就等于取消了它们各自的绝对性本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3: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续29楼】
经过对合理性规则的反思,我们大致可以带着一个具有有限真理性的逻辑法则返回23楼的问题:断定存在一个如“真如佛性”那样的“绝对真理”的依据是什么呢?
当然,在漫长的人类思想史中,基本具备我那四个特征的“绝对真理”还有不少,比如柏拉图的至善、老子的道、基*督教的上帝、斯宾诺莎的泛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如此等等;
它们各自具有十分不同的内容,但它们都应该面对上述质疑: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而如果它们都不能给出合理的根据,那么虽然它们形象各异,但在理性方式上却又大可归为一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8 14: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8 14:23 编辑

(接33楼)
——先生的阐述,从逻辑角度解释了“真理”的唯一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5: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8 14:16
(接33楼)
——先生的阐述,从逻辑角度解释了“真理”的唯一性!

观云客先生的意思是:既然真理是唯一的,又何来“有限真理”之说?

真理的唯一性是在“绝对真理”这个概念上导出的;
“绝对真理”因其绝对性而排斥另一个绝对性;
也就是说,具有“唯一性”的是“绝对”,而不是“真理”。

更进一步,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绝对真理”,那么也就不存在这种真理的唯一性;
只有适用于某个(些)时间、某个(些)空间、某个(些)对象的真理;
这种真理对于它们所适用的对象而言,或者可以称为“唯一的”;
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相对真理”,此时相对真理与有限真理就是同一的;
但相对真理的“相对性”不是对于绝对真理的相对性,而是相对于其对象的相对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8 15: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8 13:11
【接续29楼】
经过对合理性规则的反思,我们大致可以带着一个具有有限真理性的逻辑法则返回23楼的问题:断 ...

先生的提问,涉及到对深度抽象的“绝对性”,进行实体化的理解和应用(或说“验证”):
冒昧尝试从佛学体系的角度探索:(谬误之处,望勿见笑)
——把“因缘说”抽象为“相对说”;那么“空”即为“相对性”的实体化的描述,“空性”称为“相对性”的本体!
——如把内在于“相对性”的普遍性,永恒性,唯一性(即“绝对性”),实体化为“真如”“佛性”“涅槃”;那么“真如”成为“空性”的本源!
~~~~
归纳为:
——真如(即绝对性)为空性(相对性)的本源!
——空(即相对性)是因缘(相对说)的本体!
——因缘为万法的特质(即“缘起”)!
~~~~
至于验证:“悟”是方式之一(感性行为),行为主体是“慧”(或说“先天智”)
              “推演”为方式之二(理性行为),行为主体为“智”(或说“后得智”)
——从验证(即“功用”)的角度:“智慧”也是描述“真如”另一个代名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8 15: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8 16:02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8 15:02
观云客先生的意思是:既然真理是唯一的,又何来“有限真理”之说?

真理的唯一性是在“绝对真理”这个 ...

相对真理的“相对性”不是对于绝对真理的相对性,而是相对于其对象的相对性
——先生之论是发现本人在32楼和25楼,关于“相对性”论述的差异性!(甚妙!)
——简单阐述:两者的差异为“相对性”和“绝对性”之间的关系类型不同,即角度不同!
——25楼的为:从“相待”型关系切入;32楼的为:从“根叶”型关系切入!
~~~~~~
更进一步,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绝对真理”,那么也就不存在这种真理的唯一性;
只有适用于某个(些)时间、某个(些)空间、某个(些)对象的真理;
涉及如何理解“绝对真理”(从佛家角度):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如果没有“相对性”的描述,“绝对性”也就没有了描述的依靠!
——从义理的角度(有两种情况):两者作为“对象”,本身都是相对性的“空”(即遍计性);或者其中之一无论表述与否,本就永恒存在(即圆成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故我在 + 20 呵呵,正所谓文贴透雅香,幸甚。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9 10:36 编辑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8 15:13
先生的提问,涉及到对深度抽象的“绝对性”,进行实体化的理解和应用(或说“验证”):
冒昧尝试从佛学 ...

【接续34楼】
——把“因缘说”抽象为“相对说”;那么“空”即为“相对性”的实体化的描述,“空性”称为“相对性”的本体!
——如把内在于“相对性”的普遍性,永恒性,唯一性(即“绝对性”),实体化为“真如”“佛性”“涅槃”;那么“真如”成为“空性”的本源!

····································
观云客先生的这个思路很有意思,我来尝试予以理解。

观云客先生应该是试图为“空性”这个佛法根基寻找立说的根据:
如果宇宙万物都内在地蕴涵了一个“空”的特征,那么就有可能通过理论抽象获得一个可以在这个特征之上统摄万物的概念;
而显然,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无疑就是“本质”之所谓;
寻求普遍性的“本质”,正是哲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趣向之所在;
由此观云客先生给出了佛家“绝对真理”的理论根据,也就是以佛法的视角回答了34楼的主题性问题。

不知我这个理解是否符合观云客先生的思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1: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偿试,请先生指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9 11:24 编辑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9 11:03
一种偿试,请先生指点!

都是在尝试,正所谓思想试验而已;
而且我得说,“抽象”思路可算是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途径;
柏拉图的理型说正是借此确立的。

我得先请教个佛法知识:佛法本身为“空性”提供根据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9 11:50 编辑

我在进行这些相互冲突的论证时并没有想玩花招,以便比方说(如人们所说的)引入某种讼师的证明,利用对方的不谨慎来为自己捞好处,故意承认对方对某种被误解了的法则的引证,为的是把自己的非法要求寄托在对这法则的反驳上。这里的每一个证明都是从事情的本性中引出来的,并且撇开了两派独断论者的错误结论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
····················································
这段话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论及二律背反时的自白;
它正好可以反映我此时的心境;
故而恭录于此以示惕励,也请观云客先生监督。

当然,诚心立意如何去做并不等于就已然如此做到了;
但这毕竟就有了一个自省的原则;
再加之观云客先生的督导,我相信或许可以脱离过于显著的立场偏见——我们都不过是在考察第三方的观点,我们尽力不对这些观点本身持任何既定立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2: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9 11:22
都是在尝试,正所谓思想试验而已;
而且我得说,“抽象”思路可算是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 ...

佛法本身为“空性”提供根据了吗?
关于“空”及“空性”佛学中的相关概念:
——般若学派提及“诸法因缘生”和“诸法空相”。
——中观派提出的“因缘无生”。
——瑜伽派对因缘的解释为“识的流转”和“三届唯识,万法唯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2: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9 12:52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9 11:43
我在进行这些相互冲突的论证时并没有想玩花招,以便比方说(如人们所说的)引入某种讼师的证明,利用对方的 ...

承蒙抬爱,惶恐之至!先生磊落,吾辈同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3: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蒙山城 于 2015-12-9 13:22 编辑

呵呵。故先生,看到你立此贴时,专门指责我随意没有带眼睛的提问。其实我个人觉得:先生的绝对问题,假如经不起随意的提问。就没有绝对的价值。

刚看到先生引用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论及二律背反时的自白。关于相互冲突的论证的问题,其实早在几千年,两小儿辩日,就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人类认识观中的两个绝对真理的相互冲突。其实千年前的典故,应该比xiqanzai讼师在法则的引证,更为科学。

也看到先生对空性的提问,我个人认为:空性,是人的认识观中一境界,六祖曾如语说: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


呵呵,故先生,有点冒昧,所以在下面我附自己以前的一个对空性个人理解的帖子,来供养你——

蒙山对话(之七 随想‘无善无恶’)
标签: 善与恶 随想 师傅 善恶 标准意识 蒙山 杂谈        分类: 蒙山对话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在我刚接入佛法的时候,听佛给我们讲述善恶的标准。为什么佛又在最后又给我们说无善无恶的境界。
师傅听候回答说:佛说善与恶,是让我们明白善与恶道理。佛说无善与无恶是要我们不要执于善与恶。
我回答说:师傅,我还是不明白,能在详细的一说吗?
师傅回答说:当我们有善恶的标准的时候,我们执于这个标准,在我们看事看人的时候,就象带着一副有色镜。就出现偏差。佛讲无善无恶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挈入理解,在我们做事看问题的时候,不要带有善与恶意识。这样我们就不会被自己潜在的标准意识所左右,我们就会公平的对待一切事情。就象刚出生的婴儿,对待事与人,从不带着善恶的标准。那么一个婴儿在看人看物的时候,就不会因善而善,因恶而恶。
我听后接着问师傅,在你比喻的婴儿的无善无恶,与佛说的无善无恶,有区别吗?
师傅听后笑着说:婴儿的无善无恶是一张无染的白纸,而佛说的无善无恶就象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相,但不会执着于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或着说,无善并不代表没有善,而是不执着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4: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9 15:29 编辑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9 12:45
【佛法本身为“空性”提供根据了吗?】
关于“空”及“空性”佛学中的相关概念:
——般若 ...

我根据观云客先生所提供的佛法知识,结合我对佛法的粗浅了解,主要以“望文生义”的方式作一个初步推断;
目的仅仅是给出一个有待批评的理解,以便对佛法的相关观念作出较为适当的表述。

“空性”作为佛法的基本概念,其来源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种形式:
①由“诸法空相”这个判断出发,以观云客先生此前所述的理论抽象的方式达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特征的“空性”概念,由此推断出作为世界的本质“空性”;
②直接断言“空性”为唯一法界实相,宇宙万有尽皆由此遵循“因缘”规律幻化而生;
③断言“阿赖耶识”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唯一实在,世界万物皆是阿赖耶识所藏名言种子(万物概念)的意识显现;
④佛祖通过修证获得了某种特殊感知能力,直观了“空性”实相,并将其传教于世人。

观云客先生的思考似乎与①这个理路关联度较大,或者可以说就是对这个理论方面的哲学化表述。
③可能是我对唯识论最不靠谱的理解,我不知道唯识论是如何界定阿赖耶识与“空性”关系的,我以为它们同一,请指教。

唯识论与贝克莱的思想颇为近似:世界万物不过是心中的意识(观念)而已;
但这位大主教又不得不以上帝来为心的观念和心本身提供来源。
康德虽然也持一种观念论立场,但他毕竟将部分客观性诉诸感官材料的接受性,我将其理解为“半观念论”;
而及至胡塞尔的现象学,他虽然也还是笛卡尔-康德的意识论传统的,但其“观念性”已经基本消失了,这也符合其追求科学性的要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9 21:28 编辑

有些人批评西方哲学的方式非常奇特;
比如下列术语常常是他们所依据的说辞:二元论与一元论,主客二分与主客未分,心物二分与心物未分,整体与分析,如此等等;
但事实上,一元论不仅是西方哲学自柏拉图时代就具有的哲学传统之一,而且甚至更是基*督教的基本宗旨,更不用说贝克莱、黑格尔的一元论了;
更进一步的事实是,一元、二元都不过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观念之一,早就被现代哲学拒斥于门外了。
至于主客二分问题,可以说自狄尔泰以后的近现代哲学都把主客未分的世界体验作为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
尼采的无意识的权力意志理论、狄尔泰的获得性关联*总体理论、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结构理论、伽达默尔哲学释义学理论,都与这一主题有极大关联。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暗示中国传统思想就没有考虑这些主题;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可以理解为建立在未能阐明的主客未分观念基础之上的,是对中庸相关传统的阐发;
道德经在这个主题上更为明确,佛家思想也可以从这个路径中得到更好的理解。

有些人在批评西方哲学时,他心中所针对的仅仅是他所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西哲”;
他们的“西哲”认知大多来源于中学政治课,充其量读过贝克莱或者康德著作的前言(还多半没读完);
除了海德格尔等几个人名之外,对于现代后现代世界哲学可谓全然无知;
他们在自己的心目中用上述素材拼凑了一个“伪西哲”,然后大加攻击——可算是一个硕大的稻草人;
有人甚至正是以道听途说而来的西哲术语作为攻击“伪西哲”的武器,而我敢说他根本就不知“主客未分”是什么意思;
这虽然也算是一剂心灵鸡汤,但不过也还仍然是精神胜利法而已。

我不得不感叹,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的“诚”、“虚”原则恰恰在国学领域罕见踪迹;
也许很多人只是把它们作为道德概念,完全没有在学术方法的层面上去理解它们;
“存天理灭人欲”首先是清除私欲干扰、回归学术理性的治学方法;
其中的理论关节与海德格尔后期的“倾听”主题十分近似;
最后却被后辈腐儒弄成了干瘪的道德口号。

有感而发,与本帖无关。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6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10 + 60 + 10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6: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9 16:56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9 14:13
我根据观云客先生所提供的佛法知识,结合我对佛法的粗浅了解,主要以“望文生义”的方式作一个初步推断; ...

我不知道唯识论是如何界定阿赖耶识与“空性”关系的
~~~~~~~~~~
在唯识体系内:
——阿赖耶识是“真如”的代名词之一(即“绝对性”;或“圆成实性”——“三自性”之一)。
——师从于戒贤的玄奘,其唯识理论融合了中观派的“性空”说!
——“空性”(即“相对性”)包含在“三自性”(瑜伽派独创)中,指向“遍计性”和“依他性”!
——即“真如”为“空性”的本源!(且说“绝对性”是“相对性”的本源)。
~~~~~~~~~~
唯识论与贝克莱的思想颇为近似:世界万物不过是心中的意识(观念)而已
——“阿赖耶识”是对意识”更深的抽象!或说“意识”不过是“阿赖耶识”的派生之一!
——“意识”只有“作业,熏种”的功用,较与“赖耶识”来说,他既是“现果”,也是产生“异熟果”(后生果)的“缘”(即条件)!

——“心性说”所指的“心”,也是阿赖耶识”(有说“如来藏”,“”)客体化的代名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6:2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自在 于 2015-12-9 17:01 编辑

缘起性空,缘因何而起,只能说缘,性,空,先有法,也就是规律,然后性和空有所存在,然后缘起。法和性和空是外部先决条件,而后缘生在法和性和空之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7: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 发表于 2015-12-9 16:28
缘起性空,缘因何而起,只能说缘,性,空,先有法,也就是规律,然后性和空有所存在,然后缘起。法和性和空 ...

浅问:
——“法”又缘何而起?
——“法”又依何而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7:09: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就是规律,一切规律都是相通的,宇宙内的物质,空间,时间,都是相通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7:4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自在 于 2015-12-9 17:42 编辑

一切物质都是在动的,人的心里也在动,也就是心无住,但是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动势,当这种强烈的动势产生气场,叫做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09: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0 15:34 编辑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9 16:27
【我不知道唯识论是如何界定阿赖耶识与“空性”关系的】
~~~~~~~~~~
在唯识体系内:

唯识论与贝克莱的思想颇为近似:世界万物不过是心中的意识(观念)而已
——“阿赖耶识”是对意识”更深的抽象!或说“意识”不过是“阿赖耶识”的派生之一!
——“意识”只有“作业,熏种”的功用,较与“赖耶识”来说,他既是“现果”,也是产生“异熟果”(后生果)的“缘”(即条件)!

——“心性说”所指的“心”,也是阿赖耶识”(有说“如来藏”,“”)客体化的代名词!

·················································
就贝克莱而言,“心”与“意识”当然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与阿赖耶识与其他诸识的关系大体是一致的;
西方哲学很讲究这种认识论领域的逻辑层次,对“觉性”的先天机制阐述得更是详尽;
而且,对于现代哲学而言,认识论也只不过是生命结构性关联*总体的一个方面;
任何只建立在理智认知之上的思想体系都不可能达到对作为一种结构性关联*总体的生命的充分理解;
至少在这一点上,佛法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具有任何理论结构上的优势。

我这么说并非有意反驳观云客先生的观点本身;
而是感到有责任将世界哲学的大概现状作些介绍;
尽量避免事实方面的问题消解了我们讨论的思想价值;
我相信这也是观云客先生所不愿看到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09: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0 10:13 编辑

48楼评注 学法  一切法皆本真如,皆是真如依识幻化。阿赖耶识是假名染污之真如佛性,之所以是假名染污,是因为无明没有自性,是分别所起,若不起分别,无明也无。  发表于 昨天 16:44
···················································
学法先生的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我们不妨就此作些考察。

学法先生说道:“一切法皆本真如,皆是真如依识幻化”;
这就是说,真如在逻辑上先于一切法,一切法都必定是派生于真如的。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造就“无明”的“分别”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我们把真如佛性认定为一个绝对的逻辑起点,那么“分别”也终究是根源于真如佛性;
这就不免要问:寂静圆满的真如佛性为什么会——通过某些环节——派生出“分别”?这其间的环节是什么?
难道说真如佛性定力不够,以至于自生分别之心,亦或者是真如佛性缺乏稳定性,以至于分*裂开来以至于无明?

中国的太极两极和阴阳学说——消长、交感、相反相成、平衡、转化——提供了世界内在化生机制;
西方哲学则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就不乏这类学说;
它们内容虽然各异,但至少在逻辑上是圆满的;
不知佛法是否也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细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0: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0 15:37 编辑

适才读钱穆谈王阳明“四句教”在后人传承中大相径庭的演化,颇为感叹。

在精神文化领域,“思想”与“哲学”很有些不同:前者着眼于用自己的观点去感召民众付诸实践行动,而后者则试图寻求真切的知识;
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很容易理解钱穆的问题:思想的传承必然流于各执一词的门派之争——后人都以与先师相吻合为目标,可不幸的是先师的思想内在地就缺乏确定性和清晰度;
而哲学的历史却呈现出层层批判的方式,因为他们只以“真切的知识”为目标,而这种知识原本就要求确定性和清晰度。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用哲学的优点去排斥思想;
思想的这些特征并不就使其失去价值;
而且就历史而言,思想具有远高于哲学的社会意义;
这一点正是我们在谈论它们时必须记住的:既不要轻视思想的实践价值,也不要赋予任何思想以超时代的真理性。

随感,与本帖无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0 10: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10 11:07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0 09:57
48楼评注 学法  一切法皆本真如,皆是真如依识幻化。阿赖耶识是假名染污之真如佛性,之所以是假名染污,是因 ...

学法先生说道:“一切法皆本真如,皆是真如依识幻化”;
这就是说,真如在逻辑上先于一切法,一切法都必定是派生于真如的。
-----------------------------------------------------------------------------
真如就如同显示器的所有的点,而识就如同输入的程序,不能说点在先,也不能说程序在先,但终究是先有程序后才有图像呈现,同理,有了识则有幻化法生(内为身心,外为境界),不能说识为先,识和身心境界生则同生,转则同转,不见先后,但若无识变,法则不生,不生不是灭,是不生也不灭。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造就“无明”的“分别”是如何产生的?
---------------------------------------------------------------------------------------------
无明的分别缘于意识对我和法的执作,缘于对真如实际的不了解,所以才有围绕着我和法的种种知见,以及因此而起的种种取舍的思和行,这种思和行通称为无明之分别。

如果我们把真如佛性认定为一个绝对的逻辑起点,那么“分别”也终究是根源于真如佛性;
-----------------------------------------------------------------------------------------------------
真如是自在而无我的,不会起分别心,不会起我见和法见,所以真如不是如您所说的起点,一切分别不在真如佛性外,也不是起于真如佛性,分别是因为无明,而不是因为真如佛性,意识起了分别心,就造了因果,真如随着因果的识幻化出身心和境界,于是生命就在此因果中生和死。因为人们不能够认识到意识的我执和法执,总是围绕着这个我执和法执而造业,也就是起心动念,于是自己也在此识业所幻化的境界中而生,也在此幻化境中而灭。因为不识我执和法执,不识法本性无自性,无生的道理,执作于我执和法执,执作于生和死,所以不能够脱离意识的分别之网,所以不能够脱离因果,也就不能脱离轮回。

这就不免要问:寂静圆满的真如佛性为什么会——通过某些环节——派生出“分别”?这其间的环节是什么?
难道说真如佛性定力不够,以至于自生分别之心,亦或者是真如佛性缺乏稳定性,以至于分*裂开来以至于无明?
-------------------------------------------------------------------------------------------------------------------
真如佛性名为不动,本身是无为的,但能随意识所造的识业而幻化成身心和境界。意识不是说肉体死了就断灭了,当这个肉体死了,便随着因果另外生起一个身心意识,所以说意识非常也非断,分别缘自对真理的不正知,缘自对我和法的执取,若断了分别心,则假说断了无明,为什么说是假说,因为无明无自性,所以说假说为断无明,证果时,无明没有去处,也不见来处。

中国的太极两极和阴阳学说——消长、交感、相反相成、平衡、转化——提供了世界内在化生机制;
这至少在逻辑上是圆满的;
----------------------------------------------------------------------------------------------------------------
这个内在机制如果没有意识的参与,则不可能存在化生机制。所谓的阴阳不过是因为识总是堕于两端的,不是中道的,所以识幻化出的境界所以是堕于两边的(如同阴阳),如生和灭,大和小,内和外,上和下,有和无,,等等形式以及转化。识是世界和生命的内在化生机制,而不是别有什么万能的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0: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0 10:51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0 10:40
学法先生说道:“一切法皆本真如,皆是真如依识幻化”;
这就是说,真如在逻辑上先于一切法 ...

我建议学法先生把自己的“蓝字表述”再审视几遍,看看它们能否说服你自己;
等你修改之后再说。

我这么做就是要贯彻康德的宣言:我在进行这些相互冲突的论证时并没有想玩花招,以便比方说(如人们所说的)引入某种讼师的证明,利用对方的不谨慎来为自己捞好处,故意承认对方对某种被误解了的法则的引证,为的是把自己的非法要求寄托在对这法则的反驳上。这里的每一个证明都是从事情的本性中引出来的,并且撇开了两派独断论者的错误结论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0 11: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10 11:19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0 10:49
我建议学法先生把自己的“蓝字表述”再审视几遍,看看它们能否说服你自己;
等你修改之后再说。

如果按你所说,真如为先,那么就意味着真如造了无明,这不是和西方的上帝造世界一个意思吗?
我说真如随识而幻化境界,不是真如在先,识在后,因为识和真如不是两个东西,正如空与色不是两个东西一样,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让你领悟识和境界和真如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不能一分为二来看的,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当然也不能直接就将识和真如等同起来,真如本性是不动不转的,而识和身心、境界是有动有转变的的。身心转变的因是识也即是念头而不是真如,但识的幻化身心和境界转变是同时的。说识动在先,不是说识脱离真如或身心和境界为先,识和真如和身心、境界是不二的。
学佛法就是要除我执和法执,乃至于名利,我更不会为了求胜而故意回避或隐瞒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0 11:3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十三经好像就没有真如二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1: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0 11:00
学佛法就是要除我执和法执,乃至于名利,我更不会为了求胜而故意回避或隐瞒什么。...
宣称“学佛法就是要除我执和法执,乃至于名利”,这并不等于你就已经做到了除我执、法执和名利;
更不能证明你的那些说法就是在除我执、法执和名利之后作出的,并因而就自然具有了任何可信度。

那么如何判断你是否已经做到了除我执、法执和名利呢?
这一点儒家观念倒是十分直接可靠:去我欲、致良知、循天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都把天理作为言说的依据,那就是达到除我执、法执和名利了;
否则,除我执、法执和名利对你来讲就不过是个徒然用来“四无碍辩”的短语。

你即便做到了“不会为了求胜而故意回避或隐瞒什么”,这也并不表明你就因此获得了任何可信度;
因为对人类思想而言,陷入理性幻相而不自知、不能洞察自己那些没有得到阐明的非法预设,那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这个道理与上面那个类似:你只知道不应该如何做,那还只是个初步,你只有知道应该如何做、并且正在那样做,你才算是初步有些学问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