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74|回复: 234

儒家哲学的科学本体:天命人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1 16: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家哲学的科学本体:天命人性
      自儒学诞生以来,似乎就有缺失本体论的遗憾,学界更有宋明理学、心学在道家学说和佛学东渐压*迫或启发下对儒学进行理论完善之说;
      而愚以为,这些遗憾与说法大多是基于对儒家哲学早熟的科学本体观之未达,以及对本体概念的偏狭理解,而这种偏狭又正是儒学创建之初就刻意地自觉避免了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千年理论奇观:深刻的思想因为其过于深刻固然无法获得理解,而直白的表述也因为其过于直白而没能引起热衷于玄想的后辈们的重视。
      

      一.儒学本体的系统性
      《中庸》开篇直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中层次分明、根据明确,是我见过的所有哲学理论中对于思想本体的最为直白、简明而完备的表达。
      “天①”作为可以理解和设想的最高自然本源赋予人类个体以“人性”,人性继而成为“人之道”的直接依据,而对“率性”而来的“人之道”的阐发、演绎、推论以致为人类提供具体的行为依据最终转化为德性、德行,就构成了儒学思想家的天职:设教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儒学于此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本体概念:一是形而上学本体论层面上的先验本体“天”,二是伦理学层面上的道德本体“性”——“人性”。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来源,而后者则作为道德原则的实质性本源承当了儒学理论本体的重任。
      儒家还有一个本体概念,即“孝悌”政*治本体,这既是氏族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历史局限,而儒学未能在理论上达成本体统一,实属中华民族的遗憾。也正因为这三大本体并行,故而造成了儒家理论某种程度的散乱感,此待后议。


      二.儒学本体的科学性
      自孔子以至于子思子,儒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上表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性成熟,它仅仅悬设了“天”这个本体论理念,而对这种无法认知的对象就如对待“鬼神”一般“敬而远之”、存而不论,不打算对其作任何探讨和描述。
      本体概念就一个哲学理论体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无法提供理论的起点与基础。不幸的是,人类理性一旦转向哲学性思考就会自然地陷于玄思而走向幻相,飞越人类知识能力的可能界限,在对诸如世界起源的最初原因、自然发端的终极基点甚至是创造世界的最高智性的设想中盲目地赋予其实在性,并因此扼杀了理性自身而沉溺于神学类神学之中。
      而中国的先圣们却在他们最初的思考中就自觉地把理性限*制在合理的领域内,老子对于“道”、孔子对于“天”的态度,都是出于理论的体系要求而予以悬设性处理,老子明确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宣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孔子更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设而不究、存而不论,这种理性地运用理性的科学理性②在西方哲学界直到十八世纪的理性批判时期才得到领悟。


      作为儒学形而上学本体概念的“天”,与老子的“道”有所不同,它高度概括的是整体性、抽象化的“自然造化”过程,儒家对这个本体的唯一知识就是:自然造化作为一种总体本源产生了“人性”这一结果。
      那个由本源到结果的全部过程和机制都包含在一个“命”字之中,此处没有任何神秘与宿命可言,而只是用一个足以表达因果关联的词项给出“人性”这一实质性本体的来源,以便达成理论上的完备。

      
      “天命之谓性”,即便是今天看来,也没有什么能比这个先天哲学命题更为科学的了!可以说,世界古代哲学家作出的所有人文思想方面的预设中,这是唯一一个为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
      而“人性”源自“天”的命题也是人类可以完全撇开经验而直接先天获得的具有绝对真理性的知识;并由于其绝对必然性的知识属性而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更有资格承当人类一切知识最为坚实之基础的重任,从这样完全自明的命题中引出的儒学“人性”本体概念无疑真正远离了任何古典本体理论的神学嫌疑。


      三.儒家思想本体的确定性、明晰性与完备性
      那么“性”、“人性”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
      《中庸》明确提到“喜怒哀乐”,似乎将“性”引向人类心灵的情感能力,但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句考察,显然子思子领会到天命之人性③具有某种能力借以调整和规范“喜怒哀乐”的情感方式与程度,以使之达到“中”与“和”的理想状态,这种能力才是人性中本质性的力量,也是人类道德人格的最终来源,这种人类心灵能力无疑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自然天命——理性。


      理性包含了逻辑性、合理性、统一性、连贯性、确定性、理想性、合目的性等等天命能力,它们统摄在合目的性的总原则之下,给人类自身带来与自身的统一和谐,并进而趋向与他人、与世界的统一和谐。这种能力是人类承自数以亿年为纪的自然造化之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依据,因此也毫无疑问地具有无可置疑的确定性。
      人类理性能力引导人类全部天命能力,足以辨察秋毫,而正是在秋毫之处才更显示出理性的光辉,故而《中庸》赞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就是说,理性作为人类思想本体具有足够的、无可取代的能力以达到人类思想的确定、明晰与完备。


      四.儒学理性本体的应用性
      “本体”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我们寻求“本体”是出于什么样的意图?这其实是个合二为一的问题。
      儒学的理性本体显然是在理性合目的性的轨道之上:规范和引导人类的社会实践。而为人类行为建立道德依据是其基本任务。只是这种依据不是出自“神”的启示,也不是自然的暗示④,而是人类自己的理性判断,它的最初形式是一种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它的不朽之作⑤。其实理性本身就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总原则,它卓有成效地培养人类的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可以推论出人类所有的德性、德行,于此东西方道德文化汇聚一堂。

      
      我们因此也可以看出道德本身的几个基本属性。道德无法真正从外在获得,灌输的只能是教条行为,诱*惑的仅仅是目的性行为,为了上天堂而信奉上帝,那么上帝给你安排的位置必定在地狱。人类只有通过自身才能确立真正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源自若不如此自己就无法与自己本身获得一致,就无法享受一个统一和谐的人格的理性意识。人类自身与自身相符合,正是《中庸》“至诚”之所谓。
      道德还具有明显的知识属性。我们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天命理性,才能通过它在自我认知、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真正的道德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强度显然与理性的实现程度正相关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实现,此亦《中庸》“尽其性”之所谓。
      如此获得的道德情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道德与人类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道德情感与理性精神构成相互激发促进的良性态势,理性精神还能够为人类扩展更高层面的价值视野,人类个体一旦进入理性的轨道就必然激发道德人格的全面实现。


      除了伦理道德领域,对于儒家而言,理性本体还有更为深刻、全面的应用,也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真正有可能给现实社会和未来世界予以启示的真谛所在,此处不议,留待“中庸”与“至诚”篇。

      儒家哲学本体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确定性、明晰性、完备性、应用性等特征,故而笔者以为,儒学本体是一种科学本体。

      ①“天”是一个作为对自然造化进行总体性概括的理性概念,与“天空”之“天”完全不同,后者是一个经验性概念。
      ②“科学理性”此指富于科学精神的理性,既不是指在自然科学方向上的理性运用,也不是指关于理性的科学学科。
      ③“ 天命之人性”即天赋之人性,笔者以为,“天命”二字如果从其本源处理解,较之“天赋”内涵更为饱满。
      ④“自然”是道家的实质性本体,“道法自然”也独创地为人类指明了一种可能的思想根据,此待后论。
      ⑤此处论证见拙文《儒家恕道,理性典范》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 收起 理由
居士 + 3 hao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2-1-31 16:23 编辑

小文本应发在儒学解经版,但考虑到讨论甚至争论的方便,故先放在此版,见谅。

文中本体体系概念得益于 中华之本体 先生的大作;
雪狼先生为我提供了“未达”一词;
特此鸣谢。

请论坛诸贤批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7: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故我在加入改造儒家的行列。
你试图用天为儒家之本。。是正确的方向。。只要认天为本。。儒家的问题都比较好改造。。因为天有变幻的特性。。也就改造了儒家固化、同一的本体:心(在孔子那里实际是周礼)。。从而从大同走向尚同。。

不过,不要太快提那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次你自己也说过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私德的基础。。在你未能阐述公德(或者你喜欢用的社会道德)的儒家基础时,凸显这个私德基础,将之吹嘘为理性基础。。那么未来的公德岂不是要从这里推理?。。而你自己也认为不可能,否则你不会承认其仅为私德基础。。这就麻烦了。。所以,我建议你修改用词,将”理性基础“修改为”理性态度“。。这是一个态度。。然而你再发掘这个态度里面的理性。。然后再将发掘出来的理性作为私德、公德的基础。。这样才能避免错误而贯通。。


照例提一下俺墨家。。。2000年前墨家就知道要明明白白把上天作为本。。。比儒家领先2000年。。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7: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31 17:09 编辑

用天、道来改造儒家。。多与老唐交流,不会错。。

希望各位快马加鞭,将儒家改造为墨家。。俺乐观其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8: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唉,门户之见如此之深,难怪被叫顾大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no no no
我很乐意儒家往墨家靠。。而不是墨家被看做儒家激进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刚才还在另一个帖子中说“分则鄙”,到这里就开始展现你的“鄙”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0: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孔门就是如此。。不知局限。。什么都可以无限扩展。。
这种思维方式是孔门的典型。。

人性亲亲,能过扩展为制度亲亲。。孔子和你一个水平,你足以自傲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你从哪里看到说墨家是儒家的激进派的。虽然墨子曾学于儒门,但是至少在我看到的资料中都是把墨家当作独*立学派来看待的。
至于什么都能无限扩展,不知道你从何得出这个结论,难道就是因为我引用了你另一个帖子的话?这应该是再自然不过的思维吧。我刚看到的话不会忘记,你自己刚说的话应该也不会忘记才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你读书少。。

补充一下:是你读墨家相关书籍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墨家的书籍里把墨家当作儒家的激进派来看待的,难怪我一直不知道。儒家的书籍里可没见过认为墨家是儒家一脉的。

那是你读书少。。

补充一下:是你读墨家相关书籍少。
顾如 发表于 2012-1-31 21:2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21: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3# 顾如
顾如太抬举我了,我那里有什么改造儒家的能耐,无非是试图据实复原儒家先贤的思想原貌而已。

“天”对于子思而言并不是关键所在,只不过是必须由此给出“人性”的来源而已;
造就了人性,天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至于天是否具有“变幻的特性”,儒学对此完全不关心。
这一点是儒家的一个独特之处;
儒家理论也因此而没有半分神学、泛神学的色彩。


如果说儒学固化,而且这源于心、周礼,目的是大同,那么这是属于儒家政*治思想领域;
我在文中也提到,儒家的政*治本体是“孝悌”,它确实构成礼治的逻辑起点;
这其中确有其历史局限性,当然也有些合理充分;
但无论如何,作为思想理论,儒学确实没有提出更好的政*治理想,这正是我接下来要批判的。


私德、公德的问题我们曾经讨论过,此处不提;
但理性本体决不只能够推演出恕道,它应该是人类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的所有有意识行为的总原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唐启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31 21: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哲学的科学本体:天命人性

我们因此也可以看出道德本身的几个基本属性。道德无法真正从外在获得,灌输的只能是教条行为,诱*惑的仅仅是目的性行为,为了上天堂而信奉上帝,那么上帝给你安排的位置必定在地狱。人类只有通过自身才能确立真正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源自若不如此自己就无法与自己本身获得一致,就无法享受一个统一和谐的人格的理性意识。
      道德还具有明显的知识属性。我们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天命理性,才能通过它在自我认知、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真正的道德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强度显然与理性的实现程度正相关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实现。
      如此获得的道德情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道德与人类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道德情感与理性精神构成相互激发促进的良性态势,理性精神还能够为人类扩展更高层面的价值视野,人类个体一旦进入理性的轨道就必然激发道德人格的全面实现。


      儒家哲学本体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确定性、明晰性、完备性、应用性等特征,故而笔者以为,儒学本体是一种科学本体。

故我在 发表于 2012-1-31 16:13


是这样的——
你所没有涉及到的仅仅如下。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墨家的书籍里把墨家当作儒家的激进派来看待的,难怪我一直不知道。儒家的书籍里可没见过认为墨家是儒家一脉的。


雪狼 发表于 2012-1-31 21:24


所以,我经常说:这太奇怪了。。
明明儒墨互为大敌。。在人性、义利、要不要“一”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争论激烈。。那些解读墨家的人居然还能把墨家解读为儒家激进派。。居然众口一词说《礼记·大同》就是尚同。。他们闹天大的笑话了。。
看来你在这一点上面还是比较明白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顾如  
“天”对于子思而言并不是关键所在,只不过是必须由此给出“人性”的来源而已;
造就了人性,天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至于天是否具有“变幻的特性”,儒学对此完全不关心。
...
故我在 发表于 2012-1-31 21:26


所以,你必须抱改造的态度。。至于口头则没有什么大不了。。
人性被固定下来,再从人性推导其他东西自然也是固定的。
人性被同一起来,再从人性推导其他东西自然也是同一的。

当然,如果你的目的还是像上次那样写点应时的文章,图个发表、职称什么的。。那么我也就算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
儒家正好是从人性、道德入手。。所以对其人性观点的改造绝对不能轻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2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唐启正

不知唐先生此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认为“道”是“从外在获得”;

由此反证我所说的“道德无法真正从外在获得”显然不是儒家本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你连儒家书籍和墨家书籍都分不清楚。

所以,我经常说:这太奇怪了。。
明明儒墨互为大敌。。在人性、义利、要不要“一”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争论激烈。。那些解读墨家的人居然还能把墨家解读为儒家激进派。。居然众口一词说《礼记·大同》就是尚同。。 ...
顾如 发表于 2012-1-31 21:3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样的——
你所没有涉及到的仅仅如下。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唐启正 发表于 2012-1-31 21:27


一语中的!
老唐确实敏锐过人啊。。佩服佩服。。当然,如果我也读过几次儒家书,也能这样用儒家语言直捣核心。。
看来我前面回的那些话。。在你这一句对比下只是一堆稻草了。。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唐启正  

不知唐先生此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认为“道”是“从外在获得”;
由此反证我所说的“道德无法真正从外在获得”显然不是儒家本意。
故我在 发表于 2012-1-31 21:38


我看是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你连儒家书籍和墨家书籍都分不清楚。


雪狼 发表于 2012-1-31 21:40


多余的东西说着没意思了
近些天没什么兴趣做这种意气之争。。下次再奉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21: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你必须抱改造的态度。。至于口头则没有什么大不了。。
人性被固定下来,再从人性推导其他东西自然也是固定的。
人性被同一起来,再从人性推导其他东西自然也是同一的。
顾如 发表于 2012-1-31 21:35


从普遍意义说来,人性确实是被固定、同一了的;
这表现在人类具有本质相同的心灵能力、逻辑法则、基本善观念等等;
你不会连这个都不同意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老唐是一个意思
不过他帮你找到了解脱之路。。

看来你还是和老唐多聊聊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21: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23# 顾如

你就是这么急于表态,我估计唐先生或许还有深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唐启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31 22: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唐启正  

不知唐先生此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认为“道”是“从外在获得”;
由此反证我所说的“道德无法真正从外在获得”显然不是儒家本意。
故我在 发表于 2012-1-31 21:38

应该这样理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认为“道”——是从内修累德由量变到质变获得,得道者死而无憾,未得道者空活百年。
这才是儒家应当坚持的本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2: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儒家还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严格分别”道“(宇宙本体)和”德“(伦理规范)。远鬼神而专注于伦理,避免走上一条邪教的不归路。“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这个“道”根本闻不到,否则孔子只能自我了断了。

理学的本体也是似是而非,只是向唯心论方向有所发展而已,而且也没有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

结论是儒家与科学没有冲突,近代中国科学不兴与儒家没有什么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3: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这样理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认为“道”——是从内修累德由量变到质变获得,得道者死而无憾,未得道者空活百年。
这才是儒家应当坚持的本体。
唐启正 发表于 2012-1-31 22:15


哈哈
我还以为你要借这话把道嫁接进去
原来还是自悟

看来我最早的看法:老唐是系统化正版儒家。。没有错。。只是这样并没有为儒家找到出路。。结果儒家还是死东西。。

你们两位聊吧。。看来没俺什么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信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31 23: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故我在

推荐给浪花,此文可以发表在中国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信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2-1 00: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吾兄此文有把儒家变儒教的嫌疑,也许这也是当代无知中国人所亟需的,因此我推荐给浪花。几个问题不得不提,希望把你的才华转而去研究道德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故我在 发表于 2012-1-31 16:13

这三句话突出了儒家哲学本质并非哲学而是说教,三个理念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如有也只是人为的“人道”。首先,什么是“天”?估计你说不清楚,更不用提儒家的人“道”接着儒家的说“教”
设而不究、存而不论,这种理性地运用理性的科学理性①在西方哲学界直到十八世纪的理性批判时期才得到领悟。……“科学理性”此指科学化的理性,既不是指在自然科学方向上的理性运用,也不是指关于理性的科学学科。

科学就是论证甚至实证,你的论证是宗教式的、不是科学理性式的
“天命”二字如果从其本源处理解,较之“天赋”内涵更为饱满。

连“天”都说不清,还能说清“天命”?我在国学网发过一篇“天命”,更多的出于道家而非儒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自老子对孔子的教训,不是儒家原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00: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兄文章不错,很喜欢。

同意不同意文章观点是一回事,文章的观点表达的很明确,很清晰,你可以站在这个角度来想、也可以不站在这个角度来想。但你会知道,本文章很具体的提出了一个视角。
比起好多人写文章、引博杂论证,却说不清自己的观点好多了。

刚看大家说“朝闻道”,暂且不说此处之“道”为何意,却实为文章观点“天命人性”为本体之下的讨论范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次序很明确。
我看“朝闻道、、”之说,无碍文章观点自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